11 个月前,我和支教团的小伙伴们顶着疫情和暴雨,乘坐高铁、大巴、农村客运汽车中转 5 次后辗转踏上了贵州这片热土,在麻江县龙山中学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如今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我将从龙山中学 " 毕业 "。回头望去,许许多多的 " 小确幸 " 充满了我的支教生活。
南京农业大学第 23 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张文文
三尺讲台,书写粉笔上的青春
在龙山中学,我教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政治)和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之初,两个不同年级与学科的授课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临时增加的七年级政治,政治教学经验的缺乏,七年级学生的调皮 …… 一开始着实让我手足无措,但几次走上讲台之后,我对课堂的掌控感就回来了,兴奋与恐惧逐渐褪去,留下的有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踏实与平静。
给学生们讲授政治课
作为一个年轻的支教老师,我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因此我在学生们心中便少了些 " 威严 ":他们不怕我,经常在课堂上吵吵闹闹,个别学生还故意以破坏课堂纪律的方式引起我的关注,但又会在我生气时小心翼翼地来到我办公室塞给我道歉的小纸条和一根大大的棒棒糖。" 小张老师,不要生气了好不好,我不捣乱了 ",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这样真诚的话语,我所有的脾气也即刻消失。
组织学生阅读
不同于大城市,大山深处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甚至还有学生连一些常用字都不认识,加上教学经验不足,初次政治月考成绩给了我沉重一击。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我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合我与学生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备课之余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向学校的老教师请教。终于,在我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我所带的两个班的政治成绩位居年级前列。看到考试成绩分析结果的那一刻我无比感动,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与学生一起挖笋
酸甜苦辣:33 位学生的副班主任
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生活,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新学期开始后我自告奋勇担任了八(1)班的副班主任,品尝到了 " 班主任的滋味 "。
最先与班级学生熟起来的契机是学校举办的 " 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 青春歌会活动。" 五音不全 " 的我带着学生们选歌、定歌、排练。个别学生排练时有时故意不按歌曲的旋律唱、排队形的时候叽叽喳喳地讲话 …… 这些调皮捣蛋的行为一度让我感到十分恼火,但一遍一遍耐心的排练指导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渐渐地学生们收起了调皮,认真投入排练中,最终八(1)班在合唱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八(1)班合唱留影
熟起来后学生们在我面前不再那么拘谨,开始打开心门与我分享他们的生活。端午节前夕我与学生们一起包了粽子,感受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碰撞。" 老师,我要送你一个东西,不许嫌它丑 ",听说江苏的端午节有系五彩绳的习俗,一个学生用毛线给我编了一个双色 " 五彩绳 ",亲手系在了我的手腕上。" 老师,你要不要灰粽,我给你一个。" 一个学生知道江苏没有灰粽(包的时候掺进了草木灰),端午假期后特意给我带了一个让我尝尝。孩子们纯粹的善意过滤掉了酸、苦、辣,使得我的班主任生活只剩下了甜味。
与学生一起学包粽子
学生送的棒棒糖和双色五彩绳
青春黔行,培育耕耘梦想的 " 小禾苗 "
在龙山镇,我不仅是教政史的张老师、八(1)班 33 位学生的副班主任,还是 87 株 " 小禾苗 " 的大姐姐。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起的公益助学项目—— " 禾苗 " 助学成长计划的麻江县龙山镇负责人,我努力在学生与社会爱心人士之间架起 " 连心桥 ",为龙山中学、龙山小学、河坝小学、龙山幼儿园共 87 名贫困儿童寻找到了资助人,筹集、发放 " 禾苗 " 助学金 57000 余元。
" 禾苗 " 助学成长计划活动
教学之余,我常常走进教室、走进宿舍与这些 " 小禾苗 " 们谈心,得知他们大部分人一直生活在贵州,有的甚至从未出过黔东南州,我便在服务地组织了多场书信传递和朋辈交流活动,以信纸为媒介、以屏幕为 " 眼睛 ",带领学生们跳出大山,领略多元世界的精彩。
与学生谈心
初次组织孩子们与南京农业大学、新疆巩留高级中学的学长学姐们通信时,我原本担心参与的人数不会很多,没想到大家的热情非常高,我收到了整整一箱来自南京和新疆的书信,每个信封都被塞得鼓鼓的,很多人都写了 3~4 页纸,孩子们回信时也特别认真,在五线谱信纸上画画,还夹入了许多贵州风景照片。一封书信,三地情谊,谱写了一首爱与志愿之歌。在与一位英国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学习时,孩子们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争先恐后用夹杂着中文的英语向英国小哥介绍贵州的民俗风情,询问英国的生活习惯。在孩子们对大山之外世界满怀憧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支教工作的意义。
朋辈交流活动
书信交流活动
" 小张老师,你以后会回来看我们吗?" 转眼到了即将分别的时候,过往 11 个月的支教生活如电影般一帧帧地在我眼前播放,每一帧都让我无比不舍。一个月后我就会离开这片热土,告别这里的孩子,也告别 " 小张老师 " 的身份。会回来吗?会的!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是一种身份,志愿服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与志愿会是一首唱不完的歌。
来源:南农研支团志愿者 张文文
编辑 周欢/ 统筹 杨秀福/ 签发 吴如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