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提升医疗救治能力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兰州市卫健委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不断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要推进健康甘肃建设,让群众更安康。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方位全周期守护人民健康。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布局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入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发展,推广 " 互联网 + 医疗健康 " 模式,让群众看病多一些便利、少一些负担。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
近日,兰州日报社全媒体主题采访小分队就我市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统筹抓好疫情防控,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采访。据了解,今年以来,兰州市卫健系统认真落实国家和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抢抓 " 强省会 " 行动战略机遇,把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贯彻落实。同时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中找政策、寻路径、谋发展,坚决扛起 " 先发力、带好头 " 的使命担当,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落实各项任务上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谱写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生命至上 科学施策救治患者
2021 年 10 月 18 日,一个深秋里平淡无奇的日子,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兰州。从彼时起至 11 月 27 日甘肃本轮疫情中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救治清零,再到 12 月 11 日最后两名患者康复出院,兰州人一起走过了 40 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还未能稍作喘息,兰州人又接着迎战发生在今年三四月间的新一轮疫情。
在兰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严格落实 "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 总策略和 " 动态清零 " 总方针,连续打赢 3 轮多点散发疫情阻击战,圆满完成入境人员集中留观救治任务,有力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越是紧要关头,越要笃定前行,越要坚定一鼓作气的决心,越要保持毫不懈怠、坚忍不拔的韧劲。阳光总在风雨后,齐心协力现彩虹,每一份付出都会汇聚成一股磅礴之力。在党旗的引领下,各方守业尽责、担当作为,让初心使命在坚守中绽放光华,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生命至上,科学施策救治患者,兰州市始终把对患者的医疗救治作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第一时间确定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兰州市肺科医院 2 家定点医院收治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协调省卫健委选派 1 支省级专家团队、从市级三甲医院抽调重症、呼吸、公卫、感控等 200 余名医护人员组建 4 支医疗队进驻市肺科医院,提前做好后备定点医院市二院雁滩分院相关准备工作。制定《兰州市新冠肺炎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实行中西医联合查房、专家集体研判、多学科会诊等制度,做到 " 一人一策一方案 ",科学规范开展救治工作。选派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疏导团队负责救治患者心理疏导工作,对出现焦虑、恐惧和消极心理等状况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在疫情期间,本土疫情接连爆发,兰州市肺科医院感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周莹荃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进入重症隔离病房工作,带头日夜坚守工作岗位,把关工作流程,调整人员配备。在国家及省级专家组的指导及支持下,周莹荃和同事们为重症患者的病情平稳做着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国家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与病毒赛跑 精准开展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是快速发现病毒感染者的关键技术手段,检测过程就是在跟病毒赛跑。核酸检测实验室就有这么一群与时间赛跑的 " 幕后英雄 "。
从 2020 年 1 月到今年三四月间,兰州市连续迎战 3 轮多点散发疫情,整个城市加快核酸检测速度,为保障核酸检测工作顺利高效进行,每个核酸检测实验室都在争分夺秒,昼夜不停,检测人员全天候坚守岗位,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迅速准确的核酸检测数据。
在今年 3 月的疫情防控中, 兰州市成立核酸检测工作专班,统筹调配省级医疗机构和其他市州医护人员 2400 名加强重点区域核酸检测,科学设置采样点和采样台,优化采、送、检、报流程,全面提升区域核酸检测的精度和效率。积极推进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完成 20 名市级师资培训,逐步在全市推广运用。同时坚持 " 人物同防 ",持续加强冷链食品、环境及从业人员核酸抽样检测。同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成立督导检查组对 8 个区县 23 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拉网式督导检查,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进入 5 月,青海省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渐趋紧张,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5 月 10 日,接甘肃省卫健委通知,市卫健委组织抽调由 20 名检验检测人员组成的兰州市支援西宁核酸检测工作队,并启动兰州市疾控中心移动方舱实验室,连夜赶往西宁市支援核酸检测工作。经过半个月的努力,5 月 25 日,兰州市核酸检测工作队结束任务顺利返回兰州。
抢占先机 高效流调排查管控
去年底,在接到兰州市联防联控办关于 1 名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及其密接、次密接人员到达我市的信息后,市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专班立即启动流调、核查、研判等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了防控管控方案,为市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快速决策、有效处置提供了科学建议,管控人员从最初的 3000 人,不断缩小至 50 人居家隔离,极大地节约了社会资源,对做好常态化疫防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市流调专班调查员中,除了市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外,还有身着警服的民警。事件处置过程中,市流调专班协同作战机制,依托 " 三公(工)一大(公安、公卫、工信科技、大数据)" 协同机制,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推送疫情核查相关信息,公安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核实重点人员行动轨迹,工信和大数据部门对通信大数据信息进行筛查,仅用 2 小时形成核心流调信息和工作进展报告,3 小时形成管控方案, 3 天居家健康监测中未发现感染人员,成功完成了流调管控和 " 外防输入 " 各项工作,为精准防控赢得了时间、抢得了先机。
" 科学、准确、高效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快速处置和精准研判疫情的首要前提。" 市流调专班调查员、兰州市疾控中心流调组组长陈继军介绍,此次阳性病例的精准研判和快速处置,节约了防控社会成本,在有效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的同时,杜绝了层层加码,避免了不必要的人、财、物等资源浪费,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取最大的防控成效。
今年 3 月本土疫情中,兰州市组织起高效的流调进行排查管控。市县两级流调队伍混合编组 144 支 969 人,发挥 " 三公(工)" 协同机制作用,对感染者活动轨迹进行全面深入排查,做到应管尽管。
日月星辰,昼夜有轮回。可是对流调队员们来说,疫情发生却不分白天和黑夜。每天,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电话铃声一旦响起,紧张忙碌的调查工作立刻展开。为了迅速阻断疫情扩散和蔓延,他们就像一台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满负荷地运转着,全然不顾嗓子已经沙哑,血丝布满双眼。他们深知,流调就是与时间赛跑,早一点高效完成流调,就能为防止疫情扩散多争取一点时间。他们用速度、能力和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争分夺秒 加快推进疫苗接种
兰州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启动以来,在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市卫健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全面做好统筹调度、定期通报、接种服务、异常反应救治、疫苗采购调配等工作,各专责组担责作为、协同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2020 年 12 月底,率先启动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仅用 3 个月时间接种 5.1 万人。2021 年 3 月转入全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阶段。
截至 4 月 6 日,全市新增 18 岁及以上人群加强免疫接种 2264 人,累计完成加强免疫接种 219 万人;当日接种 3 至 11 岁人群第 1 剂
次 54 人、第 2 剂次 76 人,累计完成第 1 剂次接种 34.9 万人、全程接种 32.5 万人;完成 60 岁及以上人群全程接种 48.9 万人,目标人群接种覆盖率 70.25%。
这一组组接种数据,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兰州速度的真实写照,这一个个时间节点,是接种进度精准到 " 日 " 的生动体现,更是一份凝聚着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工作者辛勤汗水、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疫情防控要抓好 重点任务不能误
今年以来,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兰州市卫健系统努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
高标准办好民生实事项目。印发《移动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在市一院、市中医医院、城关区人民医院、城关区疾控中心各配备 1 个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单舱检测能力不低于 1 万管 / 日,全市移动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 5.4 万管 / 日。
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确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32 项,年度固定资产总投资 28.68 亿元。持续推进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协调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新增兰州市中医医院异地新建项目 2022 年甘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 4.7 亿元,并通过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审核,经第三方机构发债评估后已下达专项债券 2.65 亿元。
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印发《兰州市 2021 年 -2022 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在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项目,下达资金 1140 万元,在县级医院推动 11 个薄弱学科、5 个县域医学中心、5 个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和标准化发热门诊建设,下达资金 360 万元,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建设。
以及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面做好 " 一老一小 " 服务、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督等工作。
从业者说
兰州市卫健委疾控科科长王强——
因为使命在肩 所以勇往直前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是一名疾控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一种优秀品格。
2021 年 11 月 16 日 2:48,当兰州市卫健委疾控科科长王强第一时间接到《兰州局集团公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办关于 1 名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乘车信息的告知函》《关于排查 11 月 8 日 K131C 次(终点站兰州)、D762 次列车核酸检测单靶标阳性人员向某某的密接及次密接的调查报告》和一份 50 人的密接及次密接人员名单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与病毒赛跑、同时间竞速,集结市区两级疾控机构和疫情研判专家组,线上电话联络追踪线索、线下奔赴现场布置方案,通过采取及时高效的防控措施,防止了零星病例扩散和聚集性疫情出现,为全市流调溯源和科学研判疫情积累了成功经验。
王强说,在与病毒激烈鏖战的时光里,疾控战线是 " 侦察兵 "、是 " 排雷兵 ",疾控战线的同仁们夜以继日写出的每份防控指引,每个防控建议,每份流调报告,每次现场指导,都是用智慧和汗水筑起的一道道防线,精准有效遏制疫情传播,让病毒无孔可入,守护着一方健康,一城平安。
" 这是我的职责,更是我的使命 ",王强说。
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王强与同仁们着力推动关口前移,加快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建立 " 日通报、周调度 " 工作机制,多次深入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点对点、面对面督促指导 PCR 实验室建设,在 10 个月内将疾控机构单日最大核酸检测量由 240 人份提高至 5470 人份,有效缓解了全市核酸检测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
王强说,全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以来,疾控战线合理布局接种任务,周密制定接种计划,将进度时限精准到天,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压茬推进、无缝衔接,有序推进各类人群接种工作,逐步构筑起省会城市全人群免疫屏障。
■记者手记
在特殊时期保障特殊群体就医是人道的最好体现
如遇疫情当前,孕产妇、独居或高龄老人、慢性病人等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应受到各方面特别的关心和关爱。
生孩子等不起,重病发作救治慢不得,特殊群体一旦有事,都是急事大事。
老人、孕产妇本就是新冠肺炎易感人群,而慢性病、特殊疾病患者就医用药需求迫切。特殊时期,保障这些 " 小众群体 " 的生活医疗需求,给他们特别的关爱,不仅是防疫大局的需要,也是体现城市温度的重要举措。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1 年 10 月和 2022 年 3 月,在接连爆发本土疫情中,兰州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医疗服务供给保障,完善疫情条件下医疗服务管理运行机制,靠实责任,精准施策,满足疫情期间人民群众日常医疗服务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提供充足医疗资源,保障肾功能衰竭、肿瘤、孕产妇、新生儿、慢性病等患者的救治的基础上,打通 " 非绿码 " 人员就医 " 最后一米 ",着力解决好封控区、管控区群众就医 " 一出一进 " 和 " 一来一回 " 问题。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与常规收治病人的关系,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病员救治,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千方百计确保疫情期间群众安全就医,放心看病,确保急危重症病人随到随诊。
事实证明,疫情防控和抢救生命,二者并不矛盾,在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做好科学防控的前提下,患者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患者生命高于天,在特殊时期保障特殊群体就医是人道的最好体现。
总策划: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兴吉 蔡丹平 魏 莉 刘晓芳 文 / 图
编辑丨安周霜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