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东川,已不是那个东川。
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为 13.3%,有灾害性泥石流沟 100 多条,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70%;
曾被誉为 " 天南铜都 ",也是我国第一个因矿产资源枯竭、经济发展滞后而降级的城市 ……
如今,这里成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东川区实现从满目疮痍到青山绿岭、从沙砾密布到瓜果飘香的巨变,森林覆盖率升至 2021 年的 41.35%。
让我们走进东川,一起去探寻这片山河的绿色蝶变。
泥石流沟的新生
长约 138 公里的小江是东川的 " 母亲河 "、金沙江一级支流。流经东川境内仅 90 余公里,多达 107 条泥石流沟渠分布两岸。
历史悠久的铜矿开采成就了东川,但长期伐薪炼铜也导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泥石流犹如 " 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 ",还造成山区土地荒漠化。
面对泥石流之苦,东川人民并不屈服,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把工程治理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总结出稳、拦、排的泥石流治理 " 东川模式 "。
在蒋家沟的河床上,一道 5 米多高的导流堤 " 箍 " 住了泥石流,其两侧形成了巨大反差,一侧是灰色,这是泥石流冲刷后留下的砂石;一侧是鲜亮的绿色,这是种满瓜果蔬菜的 2600 亩田地。
" 实践证明修建导流堤来治理泥石流是可行的,有效保护了下游村庄、企业、农田和公路。" 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周永贵说。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 年蒋家沟出口段附近发生泥石流后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蒋家沟出口段附近生态修复治理后的景象(6 月 1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不仅是蒋家沟,在大桥河、大白泥沟,治理后的荒滩成为绿油油的良田,行道树、防护林郁郁葱葱。
治理小江就是保护长江。在拖布卡镇新店房村补味沟,一条条巨大的冲沟划开山体,有的沟口直抵小江边。
一项竣工于 2021 年 11 月的工程正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模式——柑橘树和泥石流防治相结合,曾经光秃秃的山坡已绿意盎然。
"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现面山绿化、群众增收。" 周永贵介绍,这项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超 12.45 平方公里,将实现年平均拦蓄泥沙 1 万吨以上,每年为群众增加人均纯收入 1000 元以上。
小江大治。" 十三五 " 期间,东川整合各类资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23.51 平方公里,大片泥石流冲击滩变为耕地、林地,既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改善了小江流域局部生态环境。
绿色协奏曲
眼下,干热的小江河谷将迎来雨季,这是东川一年内最适宜植树的季节。
在小江两岸的山坡上,密密匝匝的新银合欢树犹如绿色长廊;在拖布卡镇格勒村,3000 多个树坑已经挖好,等待树苗移植 ……
森林覆盖率从最低时的 13.3% 升至 2021 年的 41.35%,是什么 " 魔法 " 让东川获得绿色重生?答案藏在一届届东川区委区政府的行动里,藏在干部群众手上的老茧里。
干旱是小江河谷的典型特征。这里年均降水量 700 多毫米,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加之地质破碎,很多荒坡年年造林不见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川每年投入造林资金 1000 万元,以 " 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 的目标向绿而行,2014 年还把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干部离任绿色责任审计。
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晓梅介绍,在实践中,绿化工作者发现了能适应干热河谷气候、成活率高的新银合欢树。针对干旱缺水,独特的 " 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 " 在东川应运而生,这种半月形的树坑上口大、下口小、漏斗底,能有效拦水保墒、提高树木存活率,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这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蒋家沟附近运用 " 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 " 种植的树林,远处是泰国正大集团蛋鸡全产业链扶贫项目(6 月 1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如今,在河谷种新银合欢树,在山腰种经济林果,在高山禁牧轮牧,一幅因地制宜、立体多样的生态建设画卷徐徐展开。
东川区法者林场管护着原始冷杉林、水源涵养林等在内的 7 万余亩森林,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36 年来,共产党员、护林员崔双红与这片森林相伴相守。" 护住这片绿色,就是守住未来。" 他说。
(6 月 2 日,护林员崔双红(前)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法者林场巡山护林。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统计显示," 十三五 " 期间东川共完成营造林 29.91 万亩,其中荒山造林 12.1 万亩。2019 年,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荣获 "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 称号。
" 这几年政府实施禁牧轮牧,不仅植被变好了,麂子、獐子 …… 也回来了,我们发展生态旅游有了底气。" 带头禁牧的汤丹镇大地坡村监委会主任刘金明说。
(5 月 31 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大地坡村监委会主任刘金明在使用无人机查看山林状况。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人与青山两不负
横亘在高山峡谷的采矿遗址、运铜古道、矿山公路,是东川人抹不去的记忆。
2009 年,东川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这座城市直面现实,山河共治,逐步探索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转型之路。
曾经堆满矿渣、石头的尾矿库变成姹紫嫣红、蝶飞莺舞的花海,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2021 年,汤丹镇在 500 亩的尾矿库坝体上种植马鞭草、八宝景天、长春花等,打造了小江四季花海。
(5 月 31 日,游客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小江四季花海参观游玩。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 自今年‘五一’营业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近 3 万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 30 余万元。" 汤丹镇党委书记马云彪说。
矿渣上 " 开出 " 鲜艳的花、" 结出 " 增收的果,是东川人不惧困难、心怀 " 诗与远方 " 的写照。
不仅是花海,东川热谷农业也蓬勃发展。在 1000 多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智能温室大棚里,无土栽培的西瓜和哈密瓜圆润饱满,每天有 10 多吨瓜果从这里销往各地。
(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金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在智能温室大棚里展示种植的小江西瓜(6 月 1 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荒滩变良田的缩影。从露天种植、钢架大棚到现在的智能温室大棚,小江西瓜见证了东川农业迭代发展。这家农业龙头企业已带动 300 多名群众就业,包括 80 多名脱贫群众。
今年 4 月 1 日,随着泰国正大集团昆明东川 300 万只蛋鸡全产业链扶贫项目正式投产," 下蛋的金鸡 " 在蒋家沟附近的河滩上 " 做了窝 "。
" 我们将带动种植、畜牧、物流、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实现多方共赢,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企业负责人说。
2015 年至 2019 年,东川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连续被评为良好等次,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跨越之路。
通过综合利用,汤丹镇黄水箐尾矿库的矿渣 " 变废为宝 ",成为建材原料;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大地坡村的光伏电站一景(5 月 31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群山之间,连片的光伏电站为绿色发展 " 充电 "、让群众收获 " 阳光红利 ";
在斑斓绚丽的东川红土地上,羊肚菌、红托竹荪等林下产业蓬勃发展," 美丽经济 " 有表有里 ……
(这是东川红土地一景(6 月 2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19 年 4 月,东川区宣布脱贫摘帽,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2021 年脱贫群众人均年收入 10177 元,同比增长 14.10%。
从满目疮痍到绿染铜都,未来东川将继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咬定青山不放松,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韩彤
来源丨新华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