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8 日,借贵州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下基层采风活动之机,助力六枝特区牛场乡乡村振兴的五块 " 文化牌 " ——六盘水市书画院牛场创作基地、六盘水文学院牛场创作基地、六枝特区 " 红色黔中 • 彝族文化 " 研究基地、六枝特区舜卿文学社、六枝特区牛场乡文艺工作站,在该乡舜卿湖畔庄园揭牌。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联原主席顾久,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孙芳琴,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国景 ,六盘水市文联、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六枝特区文联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揭牌仪式。
地处六枝特区西北部的牛场乡,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镌刻于公元 1260 年的拦龙桥摩崖石刻,是迄今为止贵州发现年代最早、字数最多的彝文摩崖。加之在罗基村民组发现的距今已有 250 年的彝文墓碑,均说明在牛场的这块土地上,彝族文化曾经较为兴盛。
彝族人安健(字舜卿),系贵州最早致力于民主革命的著名人士、孙中山革命事务的得力助手之一。其于 1929 年在昆明病逝灵柩运回牛场安葬,为彰其贡献,他的故里被民国政府命名为 " 舜卿乡 "。安健墓早在 1984 年就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成为牛场乡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牛场还涌现出多名爱国人士奔赴战场、壮烈殉国的感人故事,其中一家父子俩为援外,还牺牲并长眠在了异国他乡。1950 年解放军攻克天险窗子洞牺牲 7 名战士,则为牛场这块土地镌刻上了深深的红色烙印。
在牛场境内,同时还拥有黔中水库、拦龙河水库、九岔地百里林场、峰王屯、吊水岩瀑布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水利的兴盛,也让牛场乡成了中国西南最大的 " 内陆岛 "。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以龙尚国、李万军等人为代表掀起的 " 牛场文学热 ",更是带动了一大批本土文学爱好者至今仍笔耕不辍,即便 " 出走 " 也不忘回望乡土、讴歌乡情。
乡村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持久动力。为了更好地让文化助力牛场的乡村振兴,六盘水文学院、六盘水市书画院、六枝特区文联等相关机构与部门经协调,决定在牛场乡挂上这五块 " 文化牌 ",为文艺爱好者搭建平台,提供创作素材和灵感,通过进一步开展活动促进深入交流,共同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6 月 18 日,揭牌仪式正式举行。
" 作为一名牛场人,我有义务为振兴牛场文化献力,未来也将尽力为本地的文化活动提供服务,助推牛场各种文化潜能与价值的发挥。" 舜卿湖畔庄园的负责人安文表示,目前,他对推进当地红色文化项目的实施、彝族文化进校园等已有规划。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作家龙尚国表示,作为牛场人,他也会借助舜卿文学社的挂牌,接下来发动各方面力量,整理出版牛场的人文历史和推动牛场乡文化艺术的发展。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松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