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乡村治理
【编者按】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各村各镇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的强化以及乡风文明建设。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广东以 " 党建 + 治理 " 为核心,以 " 群众满意 " 为宗旨,以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为主平台,全面推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
新快报陆续推出乡村治理系列报道,展现各地乡村治理成果以及文明新气象,探索具有鲜明现代化乡村治理特色的 " 广东经验 ",也为全国的乡村治理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广东样本。
■白田村的 " 党群服务驿站 " 的农家书屋是村民阅读和学习的好去处。
自家小院评上 " 美丽庭院 ",铁炉塘村小组农户李胜九引以为荣之余,更积极担起门前卫生 " 三包 " 的维护责任;作为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的延伸," 爱心超市 " 为热心参加乡村公共事务的村民积分发奖,提高乡亲的参与度;党群驿站相继落成,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村小组,打通村居公共文化配套 " 最后一公里 "。
乡村要振兴,治理是根基。在河源市源城区源南镇,乡村振兴新举措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党群服务提升等工作推进纵深,通过 " 政府推动 + 社会参与 + 村民自治 " 模式,疏通乡村管理 " 微细血管 ",形成乡村善治新局面。
■源南镇白田村铁炉塘村小组,占地 450 平方米的 " 党群服务驿站 " 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聚脚点。
公共服务建设
村民捐地建服务驿站和足球场
专业管理的农家书屋、配套崭新的运动广场、宽敞的文体舞台 …… 在源南镇白田村铁炉塘村小组,占地 450 平方米的 " 党群服务驿站 "(下称 " 铁炉塘驿站 ")建成使用,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聚脚点。这是源南镇以绣花功夫创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 服务驿站在身边 " 的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的一个缩影。
源南镇地处城乡接合部,大部分土地都在预征预控范围内,成为镇政府规划公共服务空间的难点。为了破题,镇政府以 " 党建 " 为引领,通过开展 " 家长会 "" 乡贤恳谈会 ",发动村民群众、外出乡贤参与家乡建设。铁炉塘村的居民都希望完善公共活动设施。于是,党员干部积极动员,得到马口岗片区的 19 户村民响应,主动捐出一块 5 亩的闲置土地给村集体。
源南镇大塘埔村小组,村民捐出闲置荒地建起小型足球场。
白田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蔡建超介绍:" 以前,驿站建筑用地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窗明几净的综合楼平地而起,内设党群服务区、风物展示区、培训议事中心、农家书屋和休闲活动区等。综合楼外是乒乓球桌、篮球场。华灯初上时分,文体舞台成了广场舞爱好者的天地,好不热闹。" 现在,文化氛围、文明乡风从此处传递,成为其他村小组开展自治的榜样。"
村民的贡献促成公共设施建设,最后反哺村居。有了 " 铁炉塘 " 这个 " 样板 ",在大塘埔小组,相继有村民捐出闲置荒地建起小型足球场等公共场所,共治共享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铁炉塘村小组村民李胜九用鹅卵石搭起小水池,营造 " 微景观 ",打造小花园。
人居环境整治
" 美丽庭院 " 为乡村振兴示范带增色
除了带动起群众共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源南镇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也因群众积极参与而卓有成效。
源南镇距离市区仅 25 分钟车程,可以说是源城区的 " 城市客厅 "。通过推进 " 三清三拆 " 整治工作,提高拆后空地利用率,因地制宜增植补绿,美化 " 客厅 " 环境。现在,源南镇下辖 5 个行政村共建设 " 四小园 "296 个。
人居环境整治要长效维持,必须依靠群众。为此,源南镇创新建立 " 人居环境考评制度 ",针对各村小组村民房前屋后的整洁度、背街小巷、杂草、垃圾收集等项目进行考核评分,其中着重鼓励村民参与 " 美丽庭院 " 评选,以评比促进环境美。" 美丽庭院评比,旨在激励乡亲各施所能,整理出干净整洁的门前卫生。经过一年试点,‘美丽庭院’越来越多。今后该制度将形成长效机制,管护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源南镇委书记罗小锋说。
铁炉塘村小组的李胜九最先响应评比活动。今年春季前,他把屋里屋外清扫得干干净净,还添置了许多盆景装饰庭院。" 我从田间地头移植了桂花、满堂红、金银花、嘉宝果、红枣等植物做成盆栽,既有‘意头’,又好看。" 李胜九还用鹅卵石搭起小水池,营造 " 微景观 ",原本空荡无物的屋前空地,如今变成小花园,当选 " 美丽庭院 " 示范户,吸引着左邻右里来参观、取经。年过八旬的蔡国坤、李世英夫妇也不甘示弱,他们把房子旁边的蔬菜园 " 化零为整 ",收拾得干干净净,同样获评为 " 美丽庭院 "。
当下,源南镇以 " 工业立村、农业美村、商旅强村、科技兴村 " 为主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白田村和榄坝村正紧扣绿色生态资源,重点规划乡村旅游风景示范带,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了 400 多个 " 美丽庭院 "、干净整洁村作为基础,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增添了田园底色。
■双下村试点 " 爱心超市 " 积分制度,推动村民参与共治共享。
优化村风民风
探索 " 爱心超市 " 助力乡村治理
在双下村干净明亮的 " 爱心超市 " 内,村民可以用积分卡的积分免费兑换大米、面粉、食用油、洗菜盆、洗衣液等生活用品。双下村爱心超市的试点从 2020 年 4 月份推出以来,就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现在更是收获一致好评。
" 只要做好卫生,参加志愿活动就能得到积分,何乐而不为?" 罗小锋说。在积分超市的引导下,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活动的热情高涨,推动村风民风进一步好转。据悉,至今已有 300 余人参与双下村 " 爱心超市 " 活动,源南镇将继续优化 " 爱心超市 " 运营模式,进一步向全镇推广。
民风淳、文化兴,源南镇乡村治理新举措的探索脚步还在前行。接下来,镇政府还将立足新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形式开展乡村治理,通过 " 政府推动 + 社会参与 + 村民自治 " 等办法,开展乡村治理,深入探索 " 自治、法治、德治 " 相结合的做法和模式,让文化建设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 责编:方轶 / 美编:赖方方 / 校对:王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