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6-27
金城观丨专家学者眼中的白兰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学军是程鸿博士的大学同学、同事,曾经也从事过西甜瓜育种工作。在马学军看来,程鸿之所以能够成功选育白兰瓜,是因为他持之以恒、心无旁骛的科研精神。程鸿博士成功找回正宗白兰瓜的种子,并克服困难将其从美国引入国内,并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他长年累月从各种渠道收集种质的回报。

近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甜瓜分子育种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合作,在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解析了甜瓜成熟过程中的糖酸代谢物和基因调控网络,为培育优质甜瓜品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该论文影响因子达到 5.753,也取得了我省甜瓜分子育种的重大突破。

作为曾经从事过甜瓜育种研究的同行,马学军谈到程鸿的科研成果赞不绝口。" 我省以前也有从事甜瓜育种的科研团队,最后只有程鸿坚持了下来,并做出了成果。" 马学军说。

程鸿 2008 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博士,跟着导师做甜瓜抗白粉病研究。2009 年回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程鸿博士选定研究方向,开始了长达 13 年的甜瓜分子育种研究。

" 我们做农业科学研究的人被戏称为‘农民科学家’,要像农民一样俯下身子,起早贪黑在大田里劳作,还得耐得住基地温室里的高温。" 马学军说,甜瓜的花朵在葫芦科的瓜里面是最小的,授粉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每年授粉时节,程鸿博士都要五六点下大田,拿着小镊子一株一株给白兰瓜的花朵去雄,保证成功授粉。

" 选育一个品种对一个农业科学家来说,是一件艰苦、长期的工作,要选定对的方向,一门心思做,一直做下去,方能取得科研成果。" 马学军说,育种不同于其他的科学研究,要调研农民的生产情况,了解市场的需求,才能培育出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市场销量的种子。

" 甜瓜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做个‘有心人’,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常年收集种质资源。其次,选出好的甜瓜品种后,还要进行评比实验和生产示范(区域试验),整个选育周期长达近十年。" 马学军说,程鸿博士是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农业科学家,他深深热爱土地,与农民打成一片,农民增产增收、农村产业兴旺是程鸿博士进行白兰瓜育种研究的不竭动力。

马学军告诉记者,程鸿博士每年 3-8 月都扑在地里,数十年如一日像农民一样辛勤劳作,对家人亏欠良多。也正是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程鸿才能心无旁骛做甜瓜分子育种研究,为擦亮兰州白兰瓜名片贡献自己的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丹

白兰瓜科研成果要加快推动产业化发展进程

——访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李泉

"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育种专家团队凭借深切的家乡情怀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历经十年第三次引进原种并成功培育出有着儿时味道的正宗‘甘甜’系列白兰瓜,对于我省充分利用砂田自然禀赋优势加快发展丝路寒旱现代农业,重塑兰州白兰瓜高品质形象和赋能‘四强’战略行动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李泉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当前和未来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快推动兰州白兰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泉博士认为,首先,要通过科研条件建设及成果转化市级科技计划专项,支持省农科院等机构持续加强白兰瓜品种基础前沿研究,在加快选种育种、良种推广、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的同时,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增强白兰瓜籽种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兰白技术创新驱动基金、科技创新若干措施专项支持构建以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企业为主的白兰瓜科技创新体系,建立 " 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 " 白兰瓜技术推广联盟,加快其产业化发展进程。

其次,要强化白兰瓜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拓展乡镇露地旱砂白兰瓜种植,完善白兰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建设皋兰、安宁、红古、榆中等地规模化设施白兰瓜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政策、投入支持,引培龙头企业,以 " 企业 + 农户 + 基地 " 带动白兰瓜产业规模提升,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兰州特色白兰瓜产业集群。

第三,要强化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大力发展保鲜、储运与加工、市场营销,提升白兰瓜附加值,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白兰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同时,主动参与国家 " 一带一路 " 建设,加强与沿线区域的产销对接和项目合作,组织开展境外白兰瓜展示宣传和合作洽谈活动,积极推动兰州白兰瓜走出国门。承办好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全国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加强与电商平台对接合作,积极拓展面向东南亚、港澳、珠三角、京津冀市场的营销渠道,带动白兰瓜电商产业发展。

第四,要突出兰州地域特色,通过 " 三品一标 " 创建活动、参加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认定等,积极培育打造 " 兰州绿瓤白兰瓜 " 特色优质品牌,提升绿色生态品牌知名度,形成新的 " 白兰瓜之都 " 城市名片。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展销会和产品对接会,不断提升兰州白兰瓜特色农业品牌知名度,稳步扩大区域性瓜果市场份额。

最后,要加强白兰瓜种植节水设施、砂田整治、田间路、流通设施、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村集体组织小农户开展白兰瓜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发展白兰瓜产业带动型集体经济。与此同时,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白兰瓜区域生产、田间管理、智慧经营、市场流通等深度融合。鼓励保险机构推出白兰瓜产业自然灾害险、价格指数险,提高白兰瓜种植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助力兰州白兰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薛晓霞

白兰瓜完全可以成为兰州的一张特色名片

——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侯栋

白兰瓜对兰州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座瓜果城,白兰瓜家喻户晓,并占据重要的位置。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侯栋说,每逢夏季,有客人来兰总会问及哪儿能吃到正宗的白兰瓜。作为家住兰州的业内人,心里感觉非常惭愧。白兰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盛行,家喻户晓,许多外地人来兰都要吃一口白兰瓜。但现状是,兰州已没有自己的白兰瓜种子,市场上所谓的白兰瓜其实是 " 台农 " 二号,它是来自台湾省的种子。作为兰州本地的品种——具备白皮绿瓤特征的白兰瓜已无处找寻,更何况 " 台农 " 二号历经多年栽植,其品质已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我省目前正在打造 " 甘味 " 农产品,所谓 " 甘味 " 农产品,必须有自己的特质和品质。针对白兰瓜而言,不能说引进一粒种子在兰州种出来,就简单地称之为白兰瓜。以前的白兰瓜有着白皮、绿瓤有香味的特质。为了找回白兰瓜原有的味道,我们组织精兵强将,把白兰瓜育种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项研究、攻关。可喜的是,在程博士的带领下,他们团队历经数年,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功培育出原有口味的白兰瓜。 人们在品尝后纷纷表示,能吃到 " 记忆中的味道 ",这意味着我们已拥有自己的白兰瓜种子,靠引进种植的困局有望改变。

该项目我们称之为 " 白兰瓜重建 "。目前,白兰瓜品种的纯化工作已基本完成,成熟后的白兰瓜已经拥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品质和特点。但从我们的角度来说,白兰瓜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一是果型要更均匀,不能太大,要偏中型。综合抗病性还要提高,这样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就不需考虑用药的问题,瓜果也更安全、更优质;二是要培育出适应不同栽培模式的品种,不能一个品种包打天下。如要适应露天砂田栽培,要适应秋冬季节温室栽培以及早春的大棚栽培等等,做到四季有瓜;三是果肉的糖梯度要小,要均匀,增加白兰瓜的可食度。可以这么简单理解,我们现在只是找到以前白兰瓜的特质,在白兰瓜的育种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任务还很重。就我们的目标而言,只是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一个品种、一粒种子,如同自己的孩子。侯栋说,我们期盼他快速长大,并寄予很大希望。希望他们能早日走进田间地头,尽早来到市民的餐桌,期望得到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好吃、好种、好卖,这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侯栋说,兰州是白兰瓜的发源地。作为一个代表性品种,明年将在兰州开始试种。白兰瓜作为一种软肉型瓜果,口感会更好,加之现在老年人增多,其发展潜力广阔。

对兰州而言,白兰瓜不能只是一个名字,留在记忆里。他完全可以成为重点打造的品牌,成为兰州又一张特色名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

白兰瓜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访浙江大学教授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宋凤鸣

" 作为兰州瓜果的一个特色品种,我以前总会托人带几个品尝,对白兰瓜也有一些了解。品尝程博士培育出的新品种后,感觉很意外,也很惊喜,不论口感还是甜味、香味都有 20 年前的感觉,甚至更好。" 记者采访时,浙江大学教授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宋凤鸣高兴地说。

宋凤鸣为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04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作物抗病性分子机制及病害防控技术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973 计划子课题、863 计划课题和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 30 多项,在作物抗病性分子调控机制、免疫调控、真菌病害防控等方面取得大量研究结果,发表学术论文 160 余篇,其中在 Cell Research、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90 余篇。

宋凤鸣说, 皋兰气候独特,为白兰瓜的生长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主产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光照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长;气候干旱,年降雨总量少;气温昼暖夜凉,年均昼夜温差大,大气无污染物,空气质量优。部分区域采用土壤覆砂砾的栽培方式,群众俗称 " 三膜一砂 ",保水保墒改善微生态环境。土壤肥力指标高,富含有机质,水质洁净卫生。

他说,由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最新选育的白兰瓜新品种,适宜类似兰州皋兰等干旱地区种植。这里雨量少,日照强,昼夜温度大,对于白兰瓜的生长和糖份积累十分有利。成熟的白兰瓜呈椭圆球形,个头均匀,皮色灰白、白中泛黄,外形十分美观。切开后瓤口碧绿、肉厚汁丰,脆而细嫩,吃时瓜糖盈口,甜美清凉,满颊清香,直透心脾,如露如蜜。最重要的是,这是咱们自主研发的优质白兰瓜种子,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相信,优良的品种加上良好的生态种植条件,白兰瓜在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打造兰州瓜果品牌以及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韩彤

相关标签

甘肃省 兰州 科研 科学研究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