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小说选集《父亲》出版。合集中的父亲和我们许多人的父亲一样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他不善言辞却常板着脸发脾气,他是家里的绝对权威而常使人产生畏惧;他不懂得如何表达爱 …… 我们总是希望父亲改掉自己的缺点,却很少思考他们为何会如此,对此梁晓声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他的书写中,我们读出了父爱的承担、梦想与遗憾,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父亲,从而读懂了他们身为父亲的责任与教诲 ……
阅读小说合集《父亲》,读者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父辈那个时代,对我们而言既陌生又感到真实,还能感受到命运的坎坷崎岖。这部短篇小说写得非常细腻,父亲的一切都在他的心里,矛盾、误解、冲突、情绪、感恩都相互交织在一起,时代不同造就的心理差异让几十年的时间充满了各种人生羁绊,但同时也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无论怎样都会咬紧牙关支撑下去,但是没有文化的父亲也有着倔强的性格和暴躁的脾气,也许是生活太过压抑,也许是压力太过猛烈,从小梁晓声和母亲以及兄弟姐妹都默默地承受着父亲的一切。
梁晓声
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了很多事情,哥哥疯了,妹妹需要工作,三弟的腿也受伤了,父亲沉默不语,是认命还是妥协?父亲心里的想法从未吐露,也许是不善于表达,但家里氛围沉闷,梁晓声能感受到那种命运的磨难。
因为老家实在住不开,父亲来到北京,结婚生子之后的梁晓声跟父亲同住了一段时间,多年未见的父亲很少言语,但却把力所能及的活全都做了,并且还将生活大院里一些公众场合的卫生清理得干干净净。一时间,梁晓声意识到,父亲依然是那个父亲,那个埋头苦干的老人。与父亲同住的这段时间,也是父子彼此了解、消除隔阂的一段人生重要时刻,对梁晓声而言,这是一段无比珍贵的经历。
对话梁晓声
记者:《父亲》里有一段描述让读者非常感动,就是当时为了妹妹的工作,您和父亲冒大雨去拉煤车。能给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梁晓声:对,那时候父亲已经退休了。哈尔滨这座城市,铁路线从城市中穿过,列车快到的时候会放下栏杆来,而拉煤的手推车轮突然停下,往往就会卡在铁道缝隙中,半天弄不出来。那个时候,这样的艰辛的确令人痛苦。
我记得我当年做评委的时候读过一篇散文,个人觉得它甚至比朱自清的《背影》还感动我。文中,父亲送作者去省城上师范学校,然后列车开动的时候,父亲还在一直塞给他钱,当时也只有 10 元钱,在两只手交替接钱的过程中,列车已经开动了,那钱就撕开了。最后当父子俩再见面,像对暗号一样,一个人手中只有一半的 10 元纸币。在我们那个年代,生活虽然比较艰苦,但父亲的责任与慈爱比比皆是。
谈到我的写作,当初只是感念父亲的感情。但无论我写父亲还是写母亲,都不会仅仅是为一己之亲情,我笔下的父亲形象一定和我这一代人中大多数父亲的形象是重合的,我个人觉得我把自己的父亲写下来,也等于替许多读者把他们父亲的形象描摹出来了。
记者:我们知道,后来您在电影制片厂的时候,父亲是当过群众演员的。父亲当群众演员,是因为他个人兴趣主动和您提的,还是因为您怕他在家无聊给他找一个差事呢?
梁晓声:其实这是一个老建筑工人因为儿子喜欢电影,就搬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大院居住的故事。
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住房非常紧张,那个年代职工多住房少,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把曾经的办公楼清空,然后一家一户住在筒子楼里。
居住条件差,但好处就是:当需要群众演员的时候,院子里就会贴出一个布告来,住在大院里更方便去做群众演员。
当年,我的父亲因为留着胡子,就经常被选中当群众演员。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父亲在当群演的时候,不论角色大小他都是非常负责的。
梁晓声:这实际上是他那一代中国工人的性格特征之一,是大工厂培养起了他们那样一种特殊的品性,对自己的工作必须是非常认真的。他们建筑工人也是这样,我的父亲是瓦工,是砌墙的,如果重砌了两次的话,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评级,影响到工资;往小里说,那也影响你在工友面前的颜面。
父亲曾告诉我,在做群众演员的时候,其他群众演员嫌时间长半途不演了,他仍然要坚持下来。父亲的这种责任感与契约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记者:您认为父亲的一生教会您最大的道理是什么?父亲的这种性格有没有在您的创作过程起到影响作用?
梁晓声:父亲的性格中确实有电视剧《人世间》中周秉昆的那一种性格。周秉昆说过一句台词:" 觉得苦吗?嚼嚼咽了。" 这句台词也可以概括我父亲的性格。
精彩书摘
关于 " 出息 ",父亲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
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
父亲却鼓励我:" 盛呀!再吃一碗!"
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 盛满!" 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 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
我将那满满一大碗包谷面粥喝下去了,还勉强吃掉半个窝窝头。为了报答父亲,报答父亲脸上那种稀罕的慈祥和光彩。尽管撑得够呛,但心里幸福。因为我体验到了一次父爱。我被这次宝贵的体验深深感动。
我以一个小学生的理解力,将父亲那番话理解为对我的一次教导、一次具有征服性的教导、一次不容置疑的现身说法。我心领神会,虔诚之至地接受这种教导。从那一天起我饭量大了,觉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渐发达,力气也似乎有所增长。
" 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包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顿顿吃得多欢,吃得多馋人哟!" 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
……
(摘选自梁晓声《父亲》)
作者 吴波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