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三位来自香港繁华都市的 90 后,为了研究鱼菜共生,来到江门市国家农业科技园,一待就是 6 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初的青涩大学生,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农人。在大湾区的舞台上,他们用汗水、坚持、奋斗,书写了与湾区共成长的青春故事。
用罗伟特、谭慧敏、梁立锋三人的话来说,他们在江门创业的项目说起来 " 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种菜,而复杂的部分就是 " 鱼菜共生 " ——把鱼池里的肥水经过过滤、生物分解、酸碱调控、细菌转化等处理后,用于蔬菜种植。作为香港青年内地创业的 " 先行者 " 之一,六年来他们三人相互扶持,甜苦共担,不但培育了项目,也收获了成长,从都市学生成为田间的农业研究者、创业者。
梦想从学校的天台农场开始
第一次接触现代农业生产的前沿技术,梁立锋正在读大二," 当时参加学校天台农场有机种植的兴趣班。我和罗伟特、谭慧敏是香岛中学的同学,就叫他们来帮忙。"
" 不如你们再找一个地方继续做研发 ",当年在天台种菜时,老师的一句话打开了三人之后的思路,大学毕业后,三人一拍即合。一开始他们想在香港物色一个地方,但是当地寸土寸金,要找一个能够完成研发、量产的基地,还要在他们成本承受范围内,实在太难了。
" 后来我就想,内地是不是也行?我们首选了广东,这里不仅和香港地缘相近、语言相通,而且地缘更广阔,机会多。" 梁立锋告诉记者,他们把想法做成计划书,给好几个地方的农业局、人社局打电话。
" 没想到真有人相信了。"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梁立锋还是很兴奋。江门方面回复,愿意免费提供一个 200 平方米的空置大棚让他们做实验,还带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宿舍,大学毕业后他们便正式进驻基地,这里也是江门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农业基地——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当时三人的创业基金还不到一万元,而且还是压岁钱。"2016 年 7 月,基地又帮我们申请了 5 万元‘市场机动基金’,在添置实验用的器材和物料、更新系统设备上,这笔钱起了很大作用。" 梁立锋对此很感恩。一切就绪,三人的分工也明确起来:梁立锋负责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运作,做过生物课代表的罗伟特负责蔬菜种植,谭慧敏负责养鱼和微生物研究。
" 从来没有养过鱼,刚开始其实连一棵蔬菜都种不出来,所有东西都是从零开始的。" 梁立锋介绍说,3 个人都是半路出家,所有环节要靠实验才能找到答案。" 就是不停试错。当我们的项目被列入江门扶持农村和农业建设项目之后,园区还专门派来两名技术人员作指导 "。
在不断受挫中 " 满血复活 "
梁立锋清楚地记得,2017 年 8 月下旬的一天,强台风 " 天鸽 " 登陆珠三角地区。当时某个阶段的实验已经接近成功,最终在收获前夜,大棚被夷为平地。三人久久说不出话,过了许久梁立锋蹦出来一句话:" 我们是不是要回香港找工作了?"" 我们真的就回到香港,休养了一个星期才缓过来 "。
园区这个时候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园区知道我们不容易,而且实验对时间有要求,台风过后,就立刻给了我们两个各 200 平方米的玻璃智能实验大棚。" 梁立锋感觉到了 " 满血复活 "。三人盘算,既然要重新开始,不如把之前讨论过的要整改、突破的地方,在新的 " 鱼菜共生 " 系统中一一实现。" 台风让系统更新迭代,我们规避了以前有问题的环节,之后蔬菜也种得非常好。" 梁立锋特意提到,新系统建成那天刚好是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让他们觉得多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
技术取得突破后,罗伟特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松懈。" 我们一直致力于将科研成果产业化。"2020 年,三人成立广东天菜农业有限公司,项目于当年获得天使轮投资,并建成规模为 6200 平方米的鱼菜共生循环农业植物工厂,蔬菜年产量为 200 — 300 吨。项目还被成功认定为 "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获 " 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 " 资质,是开平市第一个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在香港、中山、开平等地开展多个技术输出项目。
如今,三人的 " 种菜 " 项目还在发展壮大。2021 年底,在开平市赤坎镇建设规模 500 亩的鱼菜共生蔬菜种植基地,投资额为人民币 620 万元,蔬菜年产量预计超过 6000 吨;2021 年底,在鹤山市完成 " 华侨城古劳水乡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 鱼蔬农场板块建设,现已成为国内技术领先的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以新型农业技术促进当地乡村文旅产业开发 ……
大湾区的机遇让小小种子发光发亮
来大湾区创业 6 年," 其实我觉得在大湾区里面的不同城市,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机遇,像我们做农业,也可以发光发亮。" 梁立锋告诉记者。
" 自己的感觉更像是在和粤港澳大湾区一起成长一样,我见证了它的成长,它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大湾区的发展也有我们的贡献。" 罗伟特感慨道," 寄望香港和大湾区,在未来都能像我们种植的蔬菜一样,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梁立锋告诉记者,这 6 年来团队还组织了香港多所高校、中学,还有香港青年协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香港龙传基金会等 42 个学校及团体,共计 8000 名香港青年到江门交流学习,还有超过 6 万名港澳青年在线上交流,学习内地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和创新创业政策,助力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创新。
三人也用最好的礼物回馈了这片土地——不仅开始纳税,还在 2019 年底用他们的 " 鱼菜共生 " 项目,在 " 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中夺得农业农村组全国第一名,为广东省搬回金奖。
" 香港的青年在内地(广东)工作,交通便利是很大优势。我们早上如果想回香港,就可以跟家人说,中午我要回去吃饭了。" 谭慧敏说," 现在我在江门也成家了,所以我觉得江门变成了我的第二个家。这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我能够把我在香港累积的知识,回到内地发挥我的特长,发挥我的能力。"
他们三人经常凑到一起畅想,可能未来 5 到 10 年,可以以香港和江门为家,以江门为生产基地,以深圳为科研基地。
" 大湾区里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帮助我们的想法在不同城市里实现。如果有香港青年想来内地做农业,我会推荐他们!" ——梁立锋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摄影 / 视频:新快报记者 林里 郭思杰 孙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