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07-05
朱瞻基最爱潮流单品,一把折扇清凉过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炎炎夏日

你的降温秘诀是啥?

空调、电扇还是冰棍

如今避暑方式多得很

在古代

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

扇子就是他们

最复古、最实用、最文艺

的避暑 " 神器 "

一把扇子救一条命

扇子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扇子几乎只有短柄和长柄之分,很多出土文物中所看到一个人手举着一件长柄大扇的图像,就是最典型的礼器型扇子。

常州武进南宋墓出土的《园林仕女消夏图》中有折扇形象

自古,扇子就是人们的 " 凉友 "。夏天,一把扇子甚至能救一条命!

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用扇子招风纳凉的实例,出现在《淮南子 · 人间训》里。据记载,周武王 " 左拥而右扇 ",救活了中暑的人。

长柄扇豪横,能障尘蔽日;短柄扇小巧,能招风引凉。《高逸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古画中,不乏高士、贵族独自挥持小扇的描绘。史书中记载,晋代王导 " 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 "" 大风扬尘,王导以扇拂尘 "。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现在人们喜欢用脸基尼,古人一把扇子足矣,集防晒、遮面于一体。人们用扇子遮脸以免被人看清,作用类似于纱巾或墨镜。

试想一下,今天出门太急没化妆,或是路上遇到不想见的人,都可以用扇子遮一遮,还挺方便。

六朝时男子还盛行以麈尾扇自饰,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云 " 六朝人清谈必用靡尾 …… 盖初以谈玄用之,相习成俗,遂为名流雅器,虽不谈,亦常执耳。"

超大折扇,在家享受竹林清香

南宋时扇子制作工艺更加发达,折扇也越来越多。

夜市上,琳琅满目的扇子千姿百态,有的带绢,有的彩色,有的清香,少女们手摇折扇,说说笑笑,多么美好。

今天所能见到最早的折扇扇面图是南宋《溪桥归骑图》。

南宋《溪桥归骑图》

扇面上描绘了暮春江南的景色,狭长的板桥横跨溪上,有闲逸之士策驴上桥,童子在前引路,仆人负担相随。清溪缓流,左岸是盛开的桃花,右岸两株高柳斜出崖上,柔姿婆娑,生意盎然。

如此妙趣横生的折扇,渐渐被更多人认可,皇帝也不例外。明代永乐年间由于皇帝的喜爱和推广,折扇的仿制和使用日益发展起来。

明宣德二年(1427 年),明宣德帝朱瞻基兴致昂扬,泼墨作画,绘出一把《松下读书图》大折扇。

大折扇共有十扇骨,扇骨长 82 厘米、扇面纵 59.5 厘米、横 152 厘米。折扇合起来就像一竹竿劈为两半,恰好扣合在一起。露在外面的扇骨,全以湘妃竹皮包镶。

扇面上绘制的主角,正歪躺在松树下读书,上面 " 宣德二年春日武英殿御笔 " 落款也十分清晰。

这样的一把大扇子,自然不是用来扇风了,摆在那就已经非常气派。有了它,仿佛把竹林搬回家,清香肆意。

有了皇帝的 " 代言 ",折扇渐渐流行起来,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也非常震惊。在他的记录里,人们扇不离手,天热了要带扇,天冷了还要带着它。

如果想要 social,不带扇子会被认为是缺乏风度,要好的人可以互赠扇子,不要好的人,就互比谁的扇子更好。总之,长得可以不漂亮,但我得有个漂亮扇子。

持折扇的利玛窦(左)和徐光启(右)

" 高温补贴 ":一把折扇

折扇能有多贵?明代皇宫里的嫔妃宫女表示,我们的折扇一柄就要 " 五金 "。

清人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写道,明代宫中的折扇,都是 " 定制 " 的。它们用料讲究,上面 " 钉铰眼线 " 等等零件,全部由真金打造。

此外,扇面上的书画也很有来头," 一面命待诏书写端楷,一面命画苑绘画工致 ",顶级宫廷书法家和画师齐出手,才能做出合格的宫廷御扇。

沈周秋林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宫外的人,想拥有这么一柄奢华定制折扇,途径只有一条——皇帝赏赐。

好在明代皇帝还挺大方,比如折扇 " 粉丝 " 朱瞻基。五月初五端午节,他看到大臣们冒着暑气来上朝,顶着太阳处理公务,着实有点辛苦,就决定发出一份 " 高温补贴 " ——折扇。

想要追上宫中的时尚风潮,又得不到皇帝的赏赐,自己买一把有名人字画的折扇,也算可以了吧?

确实,当时折扇是北京最热单品,卖扇子的商家并不少。不过,挑扇子的时候可得擦亮眼睛。

文徵明红杏湖石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凌濛初的小说《拍案惊奇》中写了个故事,明成化年间,苏州府长洲县阊门外有个叫文实的公子哥,败光了家产。看到别人经商赚钱,又听说 " 北京扇子好卖 ",就打算从苏州采购扇子,到北京倒卖赚上一笔。

文实把扇子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就请当时的大名人沈周、文徵明、祝枝山等,写上那么寥寥几笔,能卖好几两银子;中等的,就是仿的大师笔迹,以假乱真骗些附庸风雅的人;至于下等的,无金无字画,就卖个几十钱,回个本罢了。

要是没点眼力,又碰上文实这样的 " 奸商 ",花大价钱买了假字画,亏钱还在其次,关键是被人认出来是假货,也太丢脸了。

江苏折扇,物美价廉还有大师墨宝

在 500 多年前,生活在北京的买家,需要用一双慧眼辨别扇面上的字画真伪。

而在江苏的折扇爱好者就幸运多了,他们不仅能买到质优价廉的折扇,还很有可能得到大师墨宝。

南京和苏州,都是当时折扇的重要产地。

据考证,明代南京城里专门做折扇生意的作坊、店铺有好几十家,位置集中在通济门外和三山街等地。

内行人光看扇骨,就能分辨出是哪家的产品:尖根是李昭家,单根圆头是马勋家,荷叶李、玉台柳、邵明若、李文甫耀、濮仲谦 …… 各个作坊都有看家本事。

明代洒金扇

其中,有家名叫张氏庆元馆的作坊,手艺最独到。他家的扇子,扇面用的纸料洁白厚实,扇骨用的竹子,是精心挑选的老棕竹、湘妃竹、樱桃红竹等。还有高级 " 奢侈款 ",在檀香木、乌竹上镶嵌螺钿、象牙、玳瑁等作为装饰,再打磨光滑,一把扇子就是一个妥妥的艺术品。

到了苏州,这里是 " 吴门画派 " 的发源地,当时不少大师都在此生活。而苏州的折扇作坊,就集中在阊门桃花坞一带。

这里产出的扇子,人称 " 苏式雅扇 ",最讲究的就是上面的文人书画,因此对扇面材质的要求特别高,有纸面、绢面、金笺、洒金笺、沥金笺、花金笺,宣纸等等。

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他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 " 明四家 ",在当时书画界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沈周画像

这样一位大师的墨宝,一定很难求吧?沈周的脾气非常好,人们向他乞诗乞画,就算是 " 贩夫牧竖 " 拿张纸来,他也欣然答应,让来求书画的 " 无不人人满意去 "。

江苏的制扇工艺有多强?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中《江苏手工艺史》,

系统梳理研究了南京、苏州的折扇工艺和历史。

《江苏手工艺史》

一把扇子不仅带来清风凉意

更是精致的手工艺品

风雅的文人雅玩

特别感谢

杨祥民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民俗艺术学会会员。

特别感谢

长 北

本名张燕,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艺术史论家。著有《江苏手工艺史》等 30 余种专著。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宋经纬 张文颖

图 | 部分图片由杨祥民、长北提供

参考文献:

《扇子的故事——中国传统造物的礼仪与审美》 杨祥民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江苏手工艺史》 长北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编辑 李蔚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