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盘州市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面制品的制作是盘州市汉、彝、苗等族的传统制作工艺,他们用面捏成各种所需花样,如动物、花草、用具形象。通常情况下,面制品多用于祭祀、乔迁、祝寿等活动。
龙凤、鲤鱼、寿桃 ...... 眼前五彩缤纷、惟妙惟肖的作品,皆是由面团所捏成。
而塑造他们的老师傅名叫秦贵平,1999 年从部队退伍的秦贵平回到盘州市双凤镇的老家 , 秦贵平从父亲手里接过了 " 秦氏面艺 " 的接力棒。
" 我们家从事这门手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秦贵平说,手艺代代相传,到自己手里时已经是第六代了。
将小麦面和糯米粉、蜂蜜按 10:1:1 的比例加入清水用力揉,过程中加入少许菜油防止沾粘,成团状后放入蒸笼蒸熟。放置一天冷却后再次蒸熟揉成团,给面团上色后 , 根据创作需要 , 把各色面团做成龙、凤、金鱼、十二生肖等等造型。
" 每一步都需要百分百的用心,才能成就最后的栩栩如生。" 从选材开始,秦平贵认为只有筋道的小麦面搭配糯米粉才能让面团具有较好的韧性,以便揉捏造型。
揉面团时,更是要掌握好力度,直至将面团里的气泡揉出,面团具有弹性才可以进行染色工作,一般情况下面团多以白色、黄色、红色、绿色为主。
造型时,陪伴秦贵平最多的是一把用了多年的剪刀和梳子,简单的工具造就不简单的工艺。选好需要的各色面团,秦贵平开始制作模型,伴随着搓、揉、捏等手法,一条鲤鱼的形状初具规模,待模型出来后,再用梳子和剪刀对鱼尾、眼睛、鱼鳞等局部进行雕花和细节的修饰,不一会,一条栩栩如生的鲤鱼作品呈现在眼前。
十来分钟里,秦贵平还向记者展示了寿桃、十二生肖里的羊等作品,造型精美,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 别看我现在几分钟就能做好一个作品,但从学习到造型我用了整整 6 年的时间。" 秦贵平和记者说,学习这门手艺要会观察更要有耐心。
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面艺,秦贵平听到父亲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要学会观察。" 观察一切事物,再试着把它捏出来,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逐渐掌握手法后秦贵平说这门手艺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 就是要多看多练。"
如今,秦贵平已经练就看着图片就能捏出立体的面艺作品的本领。
" 在我们盘州,十二生肖等作品主要用于祭祀,富贵有鱼等作品用于庆祝乔迁之喜,寿桃等作品用于祝寿,平日里用不到所以销量不太好。" 秦贵平说,自己不指望这门手艺挣大钱 , 只想着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自己这里丢了。
所以除了这些传统的面艺作品,秦贵平也会捏一些时新的动漫角色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我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所以每当有人找到我,想要学,我都很高兴。"
如今,在双凤镇的盘州 · 西冲玉带旅游度假区里,盘州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已经正式开放。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分为竹(绳)编、风筝、面艺、剪纸、陶艺 5 个展区,各种制作精美的非遗文化作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也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