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汕头文脉》6 月 30 日版面图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是新时代赋予每个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日前,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中提到,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连续 18 年居全国首位,多个数字让人深感振奋,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上线上云的推动尤为亮眼:广东省特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建成包括粤剧、潮剧、广绣、美食等非物质文化内容的数字资源体系;推动各级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服务应用,推出 " 云学艺 "" 云逛展 " 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产品 ……
居诸不息,砥砺奋进。当下,广东在建设文化强省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而在南海之滨,汕头正积极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锻造 " 长板 ",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来补齐 " 短板 ",迎头赶上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汕头非遗故事,在广东省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道路上跑出汕头 " 数 " 度。
虚拟技术带来新鲜沉浸式体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汕头市正以 " 起跑就是冲刺,开赛即是决赛 " 的劲头,积极构建 " 一核一带一区 " 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商贸 " 四大高地 "。文化,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提到:" 汕头将继续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奏响新时代奋进的主旋律,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坚决守护好城市文化根脉,不断提升文化引领力、文化服务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竞争力。"
据了解,汕头将大力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支持文物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开发文创产品,促进侨批、潮菜、潮绣、剪纸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市民游客在汕头非遗体验馆中参观拍照
为此,汕头近年来不断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推进非遗创新发展、繁荣精品创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组织精品展演等,坚持贯彻 "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 的工作方针,依托汕头美食、海洋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底蕴,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惠民、建设区域文化高地等维度全面发力。
当前,汕头又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省推动重大产业向东西两翼布局交汇的历史性机遇,在积极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的同时,不断进行 " 互联网 + 非遗 "" 非遗数字化 " 等创新尝试,这也将大力推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潮阳英歌舞 受访者供图
在小公园开埠区,"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汕头系列活动热闹开场,跳跃的南枝醒狮、气势磅礴的双咬鹅舞、潮阳英歌舞等表演引人注目,广大市民在线上线下同步赏舞逛展;在汕头南岸,潮博中心的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中展示了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的代表性非遗项目,馆内全息投影装置、试穿戴戏服系统、数字虚拟体验馆等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 新花样 ";不仅如此,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汕头市文化馆和武汉大学数据新闻研究中心以及深圳视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动产学研合作,以数字技术赋能汕头市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播,拟在非遗藏品数字化、非遗项目数据库等基本建设以及非遗产业数据可视化传播进行研究和创新实践 ……
试穿戴戏服系统 赵映光 摄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汕头市宣传部获悉,近段时间来,奥飞娱乐与汕头市委宣传部合作,将推出《小飞侠看汕头》系列剧,分别以工夫茶、牛肉丸、粿品、潮阳剪纸四种非遗项目为脉络,围绕《工夫茶之礼》《汕头超级弹力牛肉丸》《汕头祝寿红桃粿》《汕头糖葱薄饼和剪纸画》四个主题播出八集动画短片,让观众感受汕头这座海滨城市美食非遗与风雅民俗的魅力。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第一次尝试与 " 超级飞侠 "IP 做融合,也是非遗元素在数字动画产业的新延伸。
云端慕课、社交短视频新招迭出
传承非遗不仅要守住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积极探索短平快的宣传路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承力度。
在汕头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少冰看来,传承好非遗需要三方面共同努力——能说会道的传承人、众多非遗文化爱好者,以及沟通两者的 " 桥梁 "。但是近年来,非遗传承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偏安一隅的非遗传承人常年精耕手艺,并不善口才,对于技艺的传承经常是一对一、面对面的,较难做到针对群体性的推广和分享。
那么,如何突破这个困境,让非遗文化更加普及化、大众化呢?陈少冰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非遗数字化变得愈发重要。数字技术将人与人的距离缩短,只需打开手机、电脑,人们就可以认识、了解传统非遗的历史故事,甚至开始摸索学习一门手艺,这大大降低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普及成本。" 网络给了传承人一个与市场接轨的、展示技艺的平台。" 陈少冰说。
非遗宣传片在老妈宫戏台播放
2017 年,线上线下联动的 " 非遗讲堂 " 应运而生,成为全国最早的非遗讲堂。" 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己探索运作模式,尝试过现场直播、录制系列课程等多种方式,至今,已成功播出 44 期课程,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超十二万人次。" 陈少冰自豪地介绍道。
不仅如此,据陈少冰介绍,2020 年,汕头市文化馆开通了 " 非遗云市 " 活动,利用线上小程序将非遗作品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里面不仅有特色美食非遗,还集合了独具匠心的传统工艺品,如潮剧盔头、陶瓷微书、嵌瓷等 " 绝活 ",效果不同凡响。同时,文化馆在官网上也上线了 "VR 逛展 " 服务,以其丰富、半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激发观看者的新鲜感,加深了市民对非遗传统文化的认识。
" 什么是慕课?" 一开始,陈少冰也有些摸不着头脑。经过科普学习,他发现运用慕课(在线学习平台)来传播非遗知识不失为扩大潮汕非遗影响力的一招妙计。去年,汕头市文化馆顺势推出了《英歌舞》系列慕课,引起良好反响。陈少冰表示:" 我们正大力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运用‘互联网 + ’技术让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只要有利于我们传播非遗文化,我们都乐意去尝试。"
当下,汕头数字非遗的美丽蓝图正在铺就。据陈少冰介绍,接下来,汕头文化馆将持续推动潮汕非遗的传播传承,组织多个年龄段的志愿者团队,在线上线下开展非遗的志愿传播工作,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开通社交媒体视频号,用短视频形式把非遗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广泛,运用科技手段为传统非遗描绘时代底色。
" 走太快就会跌倒。我希望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宣传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大家齐心协力去保护、传承好我们的非遗,在人们的心中播撒下这颗保护文化的种子。" 陈少冰说。
数字化推进 扩大申报非遗赛道
5 月 20 日,广东省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汕头市共有 12 个项目入选,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5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7 项,汕头市此次入选项目数量在全省位列第一。另外,共有 58 个项目被新列入第七批汕头市级非遗名录,截至目前,汕头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 160 个。
广以外籍教师和家属体验潮汕非遗文化
" 今年,入选市级非遗项目的数量是历史上的一次新突破,是历史项目数量的一半以上。" 陈少冰告诉记者," 我们通过细化非遗种类扩大申报非遗项目的赛道,在提高非遗传承人积极性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更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重担。"
采访中,陈少冰想起了一位 90 多岁的非遗手艺传承人。他告诉记者,由于老人的孩子和其他身边人对传承手艺不感兴趣,老人也没有认识到这项手艺的珍贵程度,最后随着老人的离世,这项手艺也因此失传。" 如果当时非遗数字化程度像现在这么高,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更加普及,是不是就会激发他们传承的意识和责任感?如果我们可以给传承人搭建一些线上线下的宣传展示平台,是不是也能吸引更多喜爱这项技艺的人来了解、学习、传承,从而留住这项珍贵的文化呢?" 陈少冰感慨道。
确实,做足非遗传承的 " 功夫 ",传承人、爱好者和平台都尤为重要、缺一不可。如今随着在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非遗文化传承工作逐项落实,越来越多传承人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作为潮菜传承人,汕头市建业酒家掌门人纪瑞喜从业近 40 年了,目前是汕头卤鹅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鱼胶干制技艺的市级传承人、市级潮菜烹饪技艺传承人。他说:" 我现在年富力强,有责任为潮菜创新做出贡献,用美食打造窗口、招牌、打卡点,让潮菜博物馆成为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寄托。"
在经营酒店的过程中,纪瑞喜与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交流发现,以美食闻名的汕头竟然没有潮菜博物馆。因此,纪瑞喜萌发了 " 建设一家潮菜博物馆、打造潮汕美食新窗口 " 的念头。
" 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汕头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大力支持,目前处在设计阶段,预计在 3-5 个月内动工。" 纪瑞喜告诉记者,博物馆占地 1500 平方米,将分为卤鹅、鱼胶、传统潮菜三个类别,通过菜品、不同年代使用的工具和盛具、潮菜历史文化等维度去讲述潮菜故事。值得关注的是,该馆也将运用多媒体、AR、VR 等交互技术来呈现 " 数字化美食 " 的色香味形,参观者可以通过云感受美食非遗的古老历史与变迁,更直观地触摸历史、感悟潮汕美食的魅力。
【文脉访谈】
黄挺:数字化非遗推动 " 文化的再创造 "
" 细心保护潮汕文化特色,使潮汕非遗文化成为凝聚潮人的纽带和获得族群认同的标志,同时,将非遗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开发研究更多有价值、更深入的非遗数字产品,使地方文化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我们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最终目的。" 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广东省潮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挺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其在社区和群体中的存活状态和再创造,以及它对社区和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延续的重要性,而非遗数字化正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现代手段。
据黄挺介绍,从 21 世纪开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育实践过程中,对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的理念不断变化和发展,非遗的活态及其再创造也愈来愈受到重视。2001 年,冯骥才担任中国民协主席,中国民协开始发动 "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对以后中国非遗保育的理念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 其实,在 2011 年以前,我们对非遗的认识还是静态的,非遗保育的措施还停留在保护抢救的层次上。但这种情况在‘十三五’期间有了很大的转变。" 黄挺介绍道,2017 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2018 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顺利推进。2018 年— 2019 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国家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确定第一批 " 非遗 + 扶贫 " 重点支持地区;各省市迅速跟进,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反映了我们的非遗保育理念,已经突破了档案式抢救的框框,尝试将非遗放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去保护。" 这种活态的非遗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开放式的保育,代替了封闭式的保护。" 黄挺说。
在黄挺看来,非遗不等同于文物,文物是静止的东西,但非遗是活态的,是可以跟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是应该容许新的元素持续添加进来的。黄挺表示:" 我认为,非遗的传承不应该复制文物的保护形式,这是由非遗的特性决定的。"
" 坚持守正创新 "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育,在今后将成为文化传承实践的方向,黄挺介绍道,在《" 十四五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都强调把 " 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遗基本文化内涵,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 作为非遗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黄挺认为,数字化非遗就是其中一个方向。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手段不断增加,非遗传承也应当从传统的师徒相承的形式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不断尝试创新和转变。
" 我们要认识到,非遗传承形式不止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多的,数字化非遗就是一个合适的平台。现在,汕头推动许多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通过学校课堂等途径集体传承给下一代青少年。同时,我们也需要年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执行力,他们通过对现代科技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大大提升文化传播力度,让非遗文化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从而得到最大力度的保护传承。" 黄挺说道。
主办单位 / 汕头市委宣传部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来源 | 羊城晚报 · 羊城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