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07-11
赏心亭,藏着辛弃疾一生的爱与哀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漫步今日南京水西门一带,你会发现一座矗立的亭阁。

八角歇山顶,灰筒瓦屋面。秦淮河悠悠碧水从它脚下流过,仿宋代的风格在繁华的城区中别具一格。

这里便是近年重建的赏心亭。

赏心亭始建于宋代,曾是南京水西门一处名胜。苏轼、范成大、陆游 …… 都曾登高观览,留下佳作。

最与之有缘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面临人生的隘口,他前后曾三次登临,留下三首千古名篇。

这座赏心亭,藏着辛弃疾一生的爱与哀愁。

△赏心亭(摄于 2014 年)

登高

登高的习惯或许在辛弃疾儿时就养成了。他很小的时候,祖父就经常带着他上山,指点山河。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他呱呱坠地时,这片土地已经被金人统治了十多年。

祖父带他登高,是寄希望于他,盼他长大后能收复失地,重振山河。

△辛弃疾像

辛弃疾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他二十二岁时,召集了二千多忠义之士,到达南宋边境,投奔了起义军首领、抗金名将耿京。

他为耿京出谋划策,说在沦陷区起义热情容易消退,真正要光复国土,要与朝廷取得联系。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派辛弃疾南下,面见宋高宗。

那是他第一次来到南京,那时的南京叫建康,辛弃疾第一次在这里见到了宋高宗。彼时的他心中似有火焰升腾。宋高宗册封耿京为太平军节度使,总管北方起义军。

但万没想到,就在北归路上,消息传来,耿京被奸细张安国所杀,根据地失陷。

若换个旁人,听到这等噩耗,必然会慌了手脚,哀命运之不公,征途之多舛。但辛弃疾是何等人物?听到消息,他带着人马杀进金营,凭着万夫不当之勇,活捉了躲在金营中的张安国,连夜押送他到建康斩首。

彼时的辛弃疾目光如炬、望向南方,快马加鞭地绝尘而去。

△《景定建康志》中的龙盘虎踞图

赏心

此去南京,他不仅是要处决叛徒,也是为了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的信念与决心。

但现实不给他机会。来到大宋之后,他发现,抗金并非自己想的那样简单。在朝为官,不同于义军起义,光靠一颗赤诚之心,一身文武本事可没法实现理想。

大宋朝廷本就是修罗场,你知道有多少人想偏安一隅,有多少人想养寇自重,多少人在权力的游戏里争得不亦乐乎。

那么,最后到底还剩多少人,真的想着北上收复失地?他不知道。毫无经验的辛弃疾碰壁了。

最让他难过的是遭遇的不信任:一个从金国跑过来的小子,大宋朝凭什么相信你,你要是个奸细怎么办?

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被南宋政府派任建康府(今南京)通判。那年他 29 岁。

在任期间,他第一次登上赏心亭,写下《念奴娇 · 登建康赏心亭,呈留守史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是他的眼里却只有六朝衰亡的景象。斜阳、倦鸟、古木、孤帆,再加上凄厉的笛声,让人断肠。

他想到了谢安。谢安原是风流人物,可即使是这样的人,功绩显赫的同时还屡遭排挤。这哪里说的是谢安,分明说的是他自己!

可他说的又何止是他自己,危难的时局和险恶的处境,已经密布在每位主张抗金人士的头上了。

可他除了写词派遣,还能做什么呢?

赏心亭,伤心亭罢了。

游子

在宋四十多年,辛弃疾有二十几年都是被免官、放废家居的状态,他能为之奈何。

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不到 3 年,改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再度来到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其间,他又有机会再次登上赏心亭,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今日赏心亭

叶嘉莹曾专门评析了这篇词作,提及里面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辛弃疾的词喜欢用典故,是因为他读书多。

词中提到的季鹰是西晋人张翰,字季鹰,本是南方人,在洛阳为官,他怀念江南莼羹鲈鱼,就辞官回故乡了。那时的辛弃疾也怀念家乡,可是他的故乡沦陷在敌人手里,他在官场上不得意,也想辞官不做,可是他能回到哪个老家去?

"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是另外一个典故。刘郎指的是刘备。一天刘备与许汜谈论天下英雄豪杰,论及陈登。许汜就批评陈登没有礼法。刘备问:何以见得呢?许汜说:有一次我去拜访陈登,坐了半天,他不跟我讲话,我留在他家住宿,陈登是自上大床卧,令客卧下床。刘备就说:方今天下大乱,有理想的人都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而你这人只为自己打算," 求田问舍 "。如果是我刘备做主人,我就上百尺楼头去卧,而卧君于地。这表示刘备看不起像许汜这种自私自利的人。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回故乡,只好留在南方 " 求田问舍 ",自觉可耻。

那时的辛弃疾已在南方生活了十多年,但他仍说自己是 " 江南游子 ",也是变相在说,只要一日不能收复故土,不能回到故乡,便只能是 " 游子 "。

只可惜的是," 无人会,登临意 "。他自问:从哪里找到一位红颜知己,拿着红色手巾,为我擦干英雄的眼泪?

对于辛弃疾这样的将领来说,三十多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年华,他却只能感慨流年易逝,树犹如此。

而后,他只得置办了产业,第一次在带湖,第二次在瓢泉。

但他所想的是,就算是现在我被罢免,不能实践理想,就算我终老在江湖,不能再到朝廷工作了,但我作为平民百姓," 抛梁东,坐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

他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 " 稼轩 "。一处住所,满眼庄稼,听取蛙声一片。

茹恨

写《水龙吟》的同一时期,辛弃疾还为赏心亭写了另一首词《菩萨蛮 ·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那时,留守叶衡很是器重他。再上赏心亭,他想到了叶衡。

在仰慕友人的同时,言语间他也自抒心结。以沙鸥传情的方式寓庄于谐,将心中的愁绪,一笑了之。" 望来终不来 ",依旧是怀才不遇的慨叹。

这一年的年底,也是在叶衡的推荐下,辛弃疾调离了南京这座与他缘分匪浅的城市。

那以后,辛弃疾大概再没有回过这里。在漫长的蛰伏之后,辛弃疾再一次被朝廷起用时已经是个花甲老人。

镇江,这里是长江南北与敌人交界的前线。此时的他依然矍铄,置备盔甲、制定战术、打探敌情 …… 他感觉到,梦想前所未有的接近。

北固山上,他远眺江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写下名篇《永遇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但一切终究是幻灭了。他再次被弹劝,以 " 奸赃狼藉 " 的罪名被免职。

等朝廷再次想要起用他,年老多病的他已是心有余力不足,不知道他可曾想到当年那句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在民间传说中,辛弃疾有一个悲壮的结局。躺在病床上的他奄奄一息,忽而大喊:杀敌!杀敌!杀敌!茹恨气绝而亡。

难怪叶嘉莹说,辛弃疾的豪放不单是写两句空洞的口号,他是真的用生命去写他的诗词。他也这样豪放地走完了一生。

今生

八百多年后,南京水西门,复建的赏心亭重新伫立。

每天,这里都有人慕名而来。夕阳下,凭栏远眺,听风铃声阵阵。

或许,他们为了辛弃疾来,为了那些年被赏心亭见证的光荣与梦想,爱与哀愁。

把栏杆拍遍,方才会,登临意。

几百年来

赏心亭的绝美景色

不知道迷倒了多少人

王辟之、张孝祥、刘基 ……

《江苏文库》中对此多有记载

比如《六朝事迹编类》就记载了

赏心亭的前世今生

" 赏心亭,丁晋公谓所建也 "

传奇的地标,传奇的故事

登临赏心亭

不仅是一场视觉之旅

更是一场历史文化之旅

六朝事迹编类

【宋】张敦颐

2019 年 1 月

凤凰出版社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王凡 / 文 赵杰 王凡 / 摄

(编辑 周冬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