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 7 月 10 日电 题:北京: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进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矢志民族复兴,走过非凡十年,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恢宏壮丽的画卷。即日起,新华社在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总栏目下,开设 " 非凡十年 " 子栏目,通过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的采访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示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新华社记者
下决心主动做 " 减法 ",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 坚定信心努力做 " 增量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 " 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 宏伟蓝图,北京在 " 增减 " 之中,推动深刻转型,实现创新引领,努力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 2021 年 9 月 6 日拍摄的首钢园 ( 全景照片 )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现减量发展
北京西直门外大街 136 号,曾是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动物园批发市场,在北京城市中心存在超过 30 年,北京人称之为 " 动批 "。
如今," 动批 " 所在地已变身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和探索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机制的园区,截至目前累计引进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 152 家。按照规划,2025 年,这里将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地。
2005 年开始在 " 动批 " 经营服装生意的张文凯,如今还经常会回 " 老地方 " 看看。" 当年‘动批’确实热闹,不过人多、车堵、环境杂乱,安全隐患和风险让人想起来都后怕。现在这里大变样儿了。" 张文凯说。
交通拥堵、空气污染 ……" 大城市病 " 曾深深困扰着这座特大城市。" 动批 " 蝶变,成为首都十年间转变发展模式的一个生动写照。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4 年,北京进入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 " 牛鼻子 "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2017 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2016 年 -2035 年 ) 》获批,为城市发展描绘新蓝图。
十年来,北京 " 壮士断腕 "" 刀刃向内 "," 瘦身健体 "" 提质升级 ",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 3000 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 1000 个 ; 拆除违法建设超 3 亿平方米,城乡建设用地减量 110 平方公里。" 十三五 " 期间,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 2014 年下降 15% 的目标。减量发展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
经过整治," 燕京小八景 " 之一的 " 银锭观山 " 美景重现;首钢园从工业遗址变身奥运园区和科幻产业园区,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减量发展是长久之计,正以提升首都功能、人居环境、城市品质为目标持续推进。
以高质量的 " 增量 " 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乘客在体验 " 主驾无人、副驾驶配备安全员 " 的无人驾驶车 ( 2022 年 4 月 25 日摄 )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南路,记者通过应用软件呼叫自动驾驶车辆,3 分钟后,一辆轿车驶来停靠在路边。等候交通信号灯、超车、并线,车辆全程自动行驶。
依托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北京 2021 年设立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已进行了无人配送车上路、高速公路测试、无人化测试,目前累计安全测试里程接近 300 万公里。
在 " 北京消费季 · 悦动海淀 " 活动现场,市民通过城市综合服务无人车购买饮品 ( 2020 年 6 月 6 日摄 )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近年来,北京通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两区 "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叠加效应,高质量的 " 增量 " 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北京 " 十三五 " 时期规划建设的 29 个科学设施平台已全部落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 2012 年的 0.33 万家增至 2021 年的 2.76 万家,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正加快建设。
2015 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2020 年,肩负起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任 ;2015 年至 2020 年,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约 960 亿美元,占北京改革开放以来总量的 50%,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 从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北京经济发展驱动力加速变化。" 清华大学教授陈劲说。数字是最好的佐证,北京日增科技企业数量从 2015 年的 110 家增至 2021 年的 270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 2012 年的 0.33 万家增至 2021 年的 2.76 万家。
从支持国际品牌全球旗舰店或全新概念店落地,到持续推动王府井、方庄等重点商圈改造升级,再到推动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标志性大项目开张," 北京消费 " 全球吸引力不断提升。
游客在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内观看表演 ( 2022 年 6 月 25 日摄 )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框架有序拉开:每年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人大附中、北京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导入 ; 北京友谊医院、东直门医院等医疗机构通州院区陆续开诊;东郊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迎客。未来五年,通州区将高标准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运河商务区起步区,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公共建筑,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工程,推动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
从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到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再到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北京努力推动京津冀地区深度融合,加强与津冀协同联动,携手建设世界级城市群。8 年来,三地累计打通、拓宽对接路、" 瓶颈路 "2000 多公里 ;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 9000 余家 ;2021 年,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79.2%,比上年提高 9.5 个百分点。
努力以 " 绣花一样精细 " 的城市管理提升人民幸福感
" 增减 " 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 12345 市民热线话务大厅,工作人员接听热线电话 ( 2019 年 11 月 13 日摄 )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2019 年,北京市以群众诉求为 " 哨 ",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向基层报到、向一线报到、向群众报到,形成以 12345 热线为主渠道,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和各部门各单位闻诉而动、接诉即办的为民服务体系。近 3 年来,北京接诉即办共受理 5199 万件民意诉求。
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的技术人员在检测小街巷中的路灯 ( 2021 年 12 月 31 日摄 )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此基础上,北京从市民反映的问题中选取高频共性难点,如老楼加装电梯、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等群众 " 急难愁盼 ",形成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 我们楼里 60 岁以上老人占到 80% 以上,出门看病、接送孩子很不方便,早就盼着装电梯,如今‘电梯梦’终于实现了。" 家住丰台区建欣苑东区社区的巩建勋说。
仅 2022 年上半年,北京新开工老楼加装电梯 799 部,解决 5.7 万套住房 " 房产证办理难 " 问题,新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接口 16.5 万个 …… 一件件实事,温暖人心。
与此同时,北京不断推进老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游船航行在北京北海公园湖面上 ( 2022 年 5 月 14 日摄 )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2013 年,北京市启动专项行动治理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 ;2017 年,启动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 ;2021 年,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同年《北京市 " 十四五 " 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获批,明确了加强历史水系保护与恢复工作等重点任务。从核心区到城六区,从城市副中心到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在疏解整治、城市更新中,北京古都的面貌、市民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
曾经杂院林立的草厂三里河,如今小桥、流水、廊亭、人家,颇有水乡意境。64 岁的居民丁淑凤说:" 老辈儿人说的‘三里水巷绕前门’的美景回来了,老北京味儿也回来了。"
草厂地区的变化是北京以 " 绣花功夫 " 盘活存量空间资源的缩影。崇雍大街、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八角街道等一批设计精巧、特点纷呈、群众满意的城市更新项目建成开放,3000 余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坚持首善标准,立足首都核心功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新篇章。 ( 记者李斌、孔祥鑫、郭宇靖、张骁 )
市民在北京市东城区三里河参观游览 ( 2020 年 6 月 7 日摄 )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来源:新华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