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2-06-10
贵州这个当年的“国际医科大”,是世界反法西斯医务人员的聚集地|老照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图云关始建于宋嘉泰元年(1201 年),它是近现代以前贵阳东出湘桂的交通要隘。1939 年 3 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和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班辗转长沙、祁阳、桂林,迁至贵阳的图云关。从这里,大批医药用品和数千医务工作者向各大战区辐射,形成一个中国医疗卫生战时网络,为抗战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那年,雪后的图云关

通过舅舅信件认识图云关

我出生八个月时,父母要上前线抗日,把我交给外祖父母抚养,所以我和舅舅成了 " 父女 ",也姓吕。我从小是难民,没进过学校,舅舅的图云关信件就成了我的启蒙读物。认读 " 图云关 " 三个字是我的启蒙课,这三个字的繁体字难认更难写,我连续学写、认读一年,所以,至今我对 " 图云关 " 印象深刻。

舅舅说,图云关是抗日的国际医科大学。他曾告诉我,图云关是世界反法西斯医务人员的聚集地,英、美、法、西班牙、波兰 …… 著名医务人员络绎不绝,先后给他上过课。图云关又是抗日英雄的修整地,天天都有从前线送来的伤病员;他们康复后立刻又上前线。图云关还是药品、医疗器材的存放地,是抗战时期中外名人温馨的家," 伤兵之母 " 史沫特莱到图云关时还和舅舅等学员合影留念,我见过舅舅收藏的这张照片。

援华医生在图云关合影

总之,当时图云关的知名度大大超过 " 贵州 "" 贵阳 "。记得外祖父给舅舅写信,只写 " 红十字总会图云关 " 几个字,舅舅就能收到。

医科大学里的 " 平常 " 故事

舅舅说,图云关这所国际医科大学,课堂就设在山林中,是用板子搭成的简易帐篷,他们的宿舍也是帐篷。砖瓦房、楼房也有,但相比之下占少数。许多大手术及危重病员的救治,都是在风吹雨打的帐篷里进行的,不分昼夜,医护人员轮流上阵,昏暗的电灯泡挂在树上。

老天爷在图云关和人们作对,三天两头下雨,医护人员一连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内衣被汗水打湿,外衣被雨水打湿,真不是滋味,可是没有人发牢骚,这是因为都是自觉自愿来的。好在,图云关山林的倾盆大雨不多,多的是毛毛细雨。为此,人们都说这里空气清新。病房、课堂虽简陋,许多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却催人泪下,让舅舅终身难忘。

据说,有个伤员腹部受伤,肠子断了五截,一位三十刚出头的女医生兼护士作缝合手术,连续缝了六个多小时才完毕,累得站都站不稳了。两周后,伤员好了,但解不出大便,只好灌肠。结果喷出一把小小的止血钳。那位在场的女医生吓得昏倒在病床边。

伤员立即下床扶起医生,并安慰道:" 没关系,你不是故意的,我不会怪你的。一连六个多小时的缝合,太疲劳了!你看,我好了,又能上前方打鬼子!" 据舅舅说,这位伤员不但没有投诉这位女医生,还叮嘱在场的人道:" 谁都不准说出去!谁说了,我就跟他不客气!"

图云关救护训练

同舅舅一块到图云关的一位叫张志强的人,比舅舅大两岁,也是河南人,舅舅叫他 " 大哥 "。这位大哥的血型是 O 型,他自己称 " 万能输血者 "。在抢救伤病员需要输血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胳膊道:" 来,O 型!" 到图云关未满两年,他三次输血。

舅舅劝他;" 大哥,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他说:" 人家在前方打鬼子,死都不怕,我在后方输点血怕什么!老家被鬼子烧杀抢掠,亲人生死不明 ……"

说着说着,泪流满面。到图云关的第二年,这位大哥便病逝了。舅舅等同事把他埋在图云关山顶,立一块简单的碑。离开时,舅舅哭着说:" 将来,我一定来看你,安息吧!"

一位英国女医生(已长眠于图云关,她的中国名字叫高田宜),在离开图云关的前一天晚上,同部分医护人员在小会议室开会。只见她讲着讲着就伏在桌子上不动了。学员们立即扶她到医务室。她清醒后说:" 没关系,低血糖,喝杯糖水就好了!" 她后来请求到浙江疫区(鼠疫)服务,结果发高烧一病不起。人们遵照她的愿望将她的遗体送回图云关——中国的家。在开满山花的坡岭上,她永远获得新生。

无价之书《军医必携》

说图云关是抗战的国际医科大学,一点也不夸张。不仅有世界著名医学专家当老师,手把手地教学员开刀、缝合,诊断病情,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抗战医护工作者,还发过许多有使用价值的教材。

《军医必携》一书就是众多教材中的一种。文字浅湿,图文并茂,几乎每一页都有插图。许多医护工作者都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书。不仅军医必携,所有医生都得随身携带。之所以这么说,我经历过一件难忘的事情可以证明。

资料图

1954 年,外祖父生病,送到潢川县医院。医生诊查半天也说不出结果。我当时读高二,在旁边说:" 是高血压。"

" 哪个医生说的?" 看病的医生问我。

" 还没有看过医生呢。" 我答道。

" 凭什么说是高血压?" 医生追问。

" 我看书,认为是高血压。" 我坚定地说,并介绍我家的《军医必携》一书。后来医生向我借阅,还出高价要买此书,我和外祖父都不同意。我考上大学离开家后,外祖父把此书当宝贝放在身边,又辗转送到舅舅手中,一直跟着舅舅行医直到退休。此书是舅舅当医生的可靠 " 后台 ",所以舅舅一辈子难忘图云关。

1986 年,舅舅去世的前一年,他专程约着张汝弼(同在胡宗南部队共事)上图云关拜祭英烈。可是找遍山野也不见大哥的坟墓,只好回到英国女医生高田宜墓边大哭一场,张汝弼扶他走下图云关。虽然为没有找到大哥的墓有些难过,但能在培养过他的 " 学府 " 前最后泣别一场,也死而无憾了!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州 贵阳 波兰 医疗 长沙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