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7-17
谢成水《看见敦煌》:领略敦煌的艺术观看之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976 年,艺术家谢成水先生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后,内心非但没有充盈感,反而生发出被掏空的茫然。他茫然于,自己的美术之路通向何方?

若以现当代中国美术史或美术教育史所呈现的时代脉络来观照,艺术的路径大体是一 " 洋 " 一 " 土 " 两条大道:所谓的 " 洋 ",是由海洋的 " 洋 ",派生出现代、时髦、新潮等含义的海外艺术传统;所谓的 " 土 ",是指由土地的 " 土 ",则派生出古老、落后、守旧等含义的本土艺术传统。每位在美术史上留下名字的艺术家,都是在 " 洋 "" 土 " 两条大道中,走出了一条小径分岔。这一趋势,在晚清时期就已开始,1887 年,李铁夫在亲属资助下留学英国阿灵顿美术学校,主攻油画、水彩,踏出了国人出洋学习西画的第一步;20 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美术的著名开拓者,几乎都前往海外留学或考察过的历程,知名的有李叔同、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赵无极等等。这些各奔东西的美术先驱者们,是在吸取海外艺术养分的基础上,重塑了各自的艺术面目,找到了各自的艺术路径,并在回国后,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谢成水接受美术教育的时代,无疑受到的是苏联美术和美术教育体系的影响,从世界观、艺术观到具体艺术实践上,接受的写实技巧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教育。然而他毕业的 1976 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国门向世界敞开,欧风美雨进入。1982 年,谢成水在前往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时,国内的艺术家 " 出国热 " 再次掀起。但这一群体,和 20 世纪初林风眠、徐悲鸿等人的出国留学情况有所不同:林风眠、徐悲鸿等人主要在国外学校接受美术教育,回国后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80 年代出国的艺术家则不同,他们是在国内完成教育,并成长为成熟的艺术家,然后再到国外进行艺术的自我提升、交流展览的。因此,西方人看待他们的身份,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作品,是由本土生发的艺术特征。

换言之,上世纪 80 年代的兴起的艺术家 " 出国潮 ",是因为看见了西方。谢成水也想过出国,当时,他进修的学院进口了一批精美的西方艺术画册,得以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西方近百年的艺术发展史。但这期间,他逐渐认识到,近百年的西方艺术不断地从东方艺术中汲取营养,衍生了西方现代艺术。" 既然西方艺术能从东方艺术里撷取现代艺术语言,那么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直接从中国传统艺术里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呢?" 谢成水转念一想,如果到国外向西方现代艺术学习,是不是又绕了一大圈,是不是又走了弯路呢?他决定还是先尝试着真正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再边走边看。

随后,谢成水看见了敦煌艺术,一生便陷入其中。敦煌自从被发现以来,敦煌艺术便吸引了包括张大千在内的大画家前往临摹,实现艺术上的突破;改革开放之初,敦煌艺术也重新受到学者、艺术家的关注。

谢成水成为了其中的一员。1982 年,他筹措 395 元钱,独自一人轻装前往梦寐以求的敦煌。从此,他便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 年,应敦煌研究院之聘前往敦煌莫高窟从事敦煌艺术研究。和 " 敦煌的女儿 " 樊锦诗一样,谢成水将自己的青春和人生都交给了敦煌去保管。他日日独坐洞窟,潜心研究,临摹壁画,将整个洞窟复制下来。就是这么艰苦又细致的工作,这一坐便是十数春秋,却是发自内心的满足。

三十多年时间里,谢成水一直醉心于敦煌艺术的研究,发表了 20 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有《敦煌石窟艺术 • 莫高窟第 290 窟》、《谢成水敦煌壁画线描集》、《敦煌壁画线描精品集》、《中国石窟壁画修复与保护》(合著)等。其临摹的敦煌壁画临本被敦煌研究院收藏,并多次作为国家文化的交流之作,先后在日本、韩国、印度、美国、法国等国家展出。新世纪以后,他走出敦煌,回到江南,开始致力于传统艺术的推广作。除了行践于教育第一线,将所学所感倾囊相授,也多次为杭州的寺庙造像,绘制壁画,宣扬佛教的艺术与精神。

在谢成水看来,在敦煌,我们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这里的线条,每一笔一画都迸发出摄人心魄的气势与神韵,使我们感受到身上流淌着和先祖一样温暖而执着的血液。

当年,在即将启程去敦煌之前,送别的人担心他身体会吃不消,他回答说:" 不管怎么样,我都要‘看见敦煌’再说!" 几十年过去,谢成水再次回忆起这段 " 苦行之旅 ",他说道:" 我也没什么可遗憾的,我去敦煌的初心,就只是为了‘看见敦煌’。"

在新出版的《看见敦煌》一书,便是谢成水在潜心观摩莫高窟壁画、绢画、彩塑的扎实基础上,经过几十年在绘画、塑像领域的艰辛创作实践,向我们阐释了敦煌艺术传承、创新的要义与感悟。

敦煌艺术闻名于世,不仅因为有出神入化的艺术作品,还有经历中国约 10 个朝代 1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完整性,这是举世无双的奇迹。敦煌艺术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对艺术追求的探索和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孜孜不倦地对自己民族艺术审美的追求。在《看见敦煌》一书,作者从莫高窟、榆林窟到麦积山,在全面考察、解析敦煌石窟群的基础上,带来了大敦煌视角的深入观察。从细节入手,经以敦煌之躯,维以敦煌之魂,为读者厘清石窟的艺术、文化脉络,领略敦煌的观看之道,打开关于敦煌之美的宏大想象;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交融,流光溢彩;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绢画,浓厚艳丽,孕育中国绘画史上的重彩画法;敦煌雕塑与建筑,乃空中妙有的艺术塑造。在有 " 石窟艺术奇葩 " 之称的莫高窟第 290 窟,我们更是可以看到敦煌相当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

巡礼于敦煌艺术的殿堂,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情感线条用于造型艺术,那是传递物体形神的非凡超越,让我们的心灵直接与先祖神灵产生艺术对话。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艺术 美术 进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