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红古区始终坚持 " 以快制快 ",紧盯 " 十同 " 范围、遵从 " 十快 " 要求,落实 " 六全 " 标准,快速响应、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从严采取 "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 措施,从快部署扩大范围核酸检测工作,从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
红古区各镇街、部门、单位及时传达学习省市区会议精神和疫情防控相关政策要求,学习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不走样。深入分析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对人员排摸、卡口值守、宣传动员、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工作进行详细安排,绷紧 " 外防输入 " 这根弦,构建 "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 网格化联防联控体系。党员干部严格落实包村(社区)、包组(楼栋)、包户 " 三包 " 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进一步靠实疫情防控 " 外防输入 " 工作责任,织牢防控责任网,构建高效防控体系。
各镇街坚决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对中、高风险地区返红人员,特别是近期前往兰州主城四区的返回红古区人员开展全面排摸登记工作,通过居民主动报备、楼院长积极排查、值班卡口登记推送、大数据平台反馈等形式对来红返红人员进行 " 地毯式 " 排查,群防群控 , 筑牢安全防线。坚持 " 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 原则,各村社 " 两委 " 和爱卫会(公卫委)成员、" 社工委 " 委员、党员志愿者、退役军人等,严格按照 "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 要求,以小区楼院、村组为作战单元,通过 " 上门做核酸及提供相关服务 "、电话核实等措施对来红返红人员进行摸排,落实 " 一户一表 " 制,结合实际,建立特殊人员信息台账、省外来红返红人员排摸台账、行程码周台账等,确保情况清、底数明。
各疫情防控卡口点实行包抓领导带班负责制,机关下沉驻守干部和村、社区两委成员严格落实防控要求,居民小区、村口值班点对进出人员及车辆严格执行 " 一扫三查 " 措施,对外来人员做好信息登记工作,进行体温测量、物品消毒等工作,严管严控,做到不漏一车一人,全力守好小区 " 小门 "、护好群众 " 家门 "。同时,大力宣传并提醒群众规范佩戴口罩、不扎堆聊天,用责任和担当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切实做好 " 外防输入 " 各项措施。
根据工作安排,红古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各采样点严格按照要求,提前布置现场,设置标识、出入口指引牌、一米等候线等,确保人员单向流动。并采取线上和线下的方式,通过乡村 " 大喇叭 "、横幅、微信群、张贴公告等形式,广泛宣传,让辖区群众认识到核酸检测的重要性,自觉参加核酸检测,确保有效组织群众分批有序参与检测。红古区多平台多形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维护健康有序的舆论空间;公开发布疫情防控违法违规行为及法律后果,明确违反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需承担的后果;公开发布《疫情防控提醒》,引导辖区群众增强个人防护意识,严格落实报备、测温、扫码亮码验码等防控措施。
按照 " 应接尽接、能接必接 " 的原则,红古区组织各镇街、部门工作人员逐家逐户进行走访动员,稳步推进 60 岁以上老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针对部分行动不便、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以及其他出行不便的特殊群体,镇、村社采取 " 一对一 " 上门贴心服务,精准入户,逐一核实情况,弄清未接种原因,用老年人听得懂的语言、理解得了的宣传方式,引导鼓励社区老人 " 应接尽接 ",组织医务人员上门进行评估接种,打通疫苗接种 " 最后一公里 ",以真心实意的服务,加速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构筑全民防疫安全屏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娜 特约记者 钟铭宝 成伟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