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苏宁)江苏作为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核心遗产区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 ( 以下简称《决定》 ) 实施已有 2 年多,成效如何?7 月 27 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 " 报告 "),晒出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 成绩单 "。
【成效】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现省域全覆盖
随着 2021 年 6 月盐城、连云港的加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现了由 " 流域 " 到 " 省域 " 的全覆盖。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制定全国唯一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现代绿色航运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6 个省级专项规划,沿线 11 个设区市出台专项实施规划,形成了 "1+1+6+11" 的专项规划体系,架起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 " 四梁八柱 "。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上线运营,中国水工科技馆、苏州 " 运河十景 "、扬州大运河非遗文化园、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徐州窑湾核心展示园 …… 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江苏还设立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成立 10 支区域子基金和 8 支行业子基金,累计认缴规模 170.21 亿元。在全国发行首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规模 23.34 亿元,为重点项目实施拓宽了融资渠道。
沿线生态环境也显著改善。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在全国率先实行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2021 年大运河水质全线达到Ⅲ类。江苏还不断提升生态保护修复能力,34 个县(市、区)完成或基本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物种数 4751 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 116 种。
注重高品位传承,运河文化价值阐释弘扬更加全面深入。与此同时老百姓出行旅游也多了更多选择。据了解,江苏创新打造了 10 条大运河旅游精品线路和 20 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
《决定》实施以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一些地方对大运河两岸老旧厂房、仓库等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彰显地域特色、影响深远、引领性强的标志性项目缺乏,运河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化不充分等。
【建议】
提升展示运河文化内涵,留下永久的运河记忆
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建议梳理整合有关部门现有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的扶持政策及专项资金安排情况,聚焦投入重点,优化扶持方向,加大资金补助力度,提升各方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凝聚力和精准度。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进一步强化挖掘阐释弘扬大运河文化。比如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开展大运河遗产资源的调查、认定,科学确定考古项目的考古发掘计划。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有选择地保留工业遗产、民居村落等遗产资源,提升展示运河文化内涵,让世人留下永久的运河记忆。
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比如要加强日常巡查,对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现有项目设施以及废弃、停工场所,依法责令拆除和整改。还要巩固提升运河水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大运河日夜不息、奔涌向前,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也给出了相关建议,比如注重发挥平台作用,充分发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作用,抓住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为国家层面机制性论坛有利契机,持续举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组织开展好大运河国际主题交流,运用全媒体手段向运河国家和城市民众讲述中国大运河故事。还要大力打造文艺精品、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等。办好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响 " 千年运河 · 水韵江苏 " 文旅品牌,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大运河文化。组织好大运河系列体育赛事、" 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 " 等群众性活动,推动运河文化交流互鉴、深度融入百姓生活。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