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7-28
疫情期间“擦”亮眼睛!谨防各类金融诈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疫情期间,存在不法分子借防疫之名骗取个人信息并实施金融诈骗的现象。为此,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特别提示金融消费者,加强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保护,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盘点诈骗手段

●冒充 " 防疫工作人员 " 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 " 疫情防控中心 " 或 " 卫健委 " 工作人员,谎称群众健康码、核酸检测报告或流调信息异常,要求配合核查,随后通过转接假冒的 " 公安部门 " 电话,以 " 核实身份 " 等理由要求受害者提供银行卡账号、身份证号、短信验证码等个人敏感信息,盗取受害人银行卡资金。

●虚假 " 密接信息 " 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 " 疾控中心 " 工作人员,以受害者是 " 密切接触者 " 为由,向受害者发送钓鱼短信,要求受害者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填写姓名、身份证、银行账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并以大数据平台发送信息确认为由,骗取受害人银行转账验证码,并转出受害人银行卡资金。

●领取 " 防疫补贴 " 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 " 社区防疫工作人员 ",称根据国家政策发放补贴,请居民扫码登记并认真填写个人信息,以免补贴不能准时入账。受害者在 " 钓鱼网站 " 填写银行卡账户、身份证号、手机号、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后,银行卡内资金被全部转走。

●低息贷款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发布 " 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放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 " 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投资理财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群众在疫情期间的投资需求,通过网络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私募基金、股票、期货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并开户投资,骗取受害人钱财。

●冒充 " 电商 " 退款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购买大量网购信息,给居民打电话或发短信,冒充 " 电商 ",谎称居民的订单受疫情影响或处于疫情风险地区,导致延迟发货,需要居民按指引操作,进行 " 退款 "。不法分子会以 " 避免商家信誉受损 " 为由,要求居民离开正规交易平台,通过添加居民 QQ、微信、支付宝等方式,套取居民银行卡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或发送钓鱼网站链接、二维码等方式转走居民银行卡资金。

●网络兼职刷单诈骗

不法分子先是通过网页、论坛、社交软件等渠道广泛发布兼职刷单广告,号称给网店刷单提高商家信誉可以获得提成,在家挣大钱。受害人一旦参与,被要求刷的第一单往往只有一个物品,价格在百元以内,确实也会拿到提成。但第二单就需要 " 联单 ",要求受害人花很多钱买多样物品。但是,买完后不法分子会以系统故障或数额不对等不返本金和提成,并要求受害人刷第三单。等到受害人发现异常时,不法分子会立即消失。

如何应对?

接到 96110 拨打的电话时,要积极配合,如实回答问题。需注意,流调询问信息时不会询问个人银行卡账号、密码等涉及财务的个人信息,如发现有网络金融诈骗行为或线索,请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会通过微信、QQ 等社交软件联系贷款人,沟通办理贷款业务。在放款前也不会巧立名目收取贷款人任何费用,只要是在网上预先交费的贷款业务,一律不要轻信和办理。

投资理财应当牢记 " 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拒绝高息诱惑。面对过高的收益率应保持警惕和理性,切勿存在 " 天上掉馅饼 " 的侥幸心理。

切勿随意点不明链接、扫不明二维码,切莫轻信陌生来电,遇到索要个人信息、短信验证码、银行卡账号及密码等情况时,切勿盲目听信并随意透漏。

加强财产安全保护意识,凡是要求垫资的兼职和刷单,切勿轻易相信并参与。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薛晓霞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标签

微信 qq 个人信息 兰州 核酸检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