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六盘水 2022-08-02
强化担当实干,护航转型发展!《法治日报》今日聚焦贵州六盘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8 月 2 日,《法治日报》刊文《强化担当实干 护航转型发展 贵州六盘水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老工业区焕发新活力》,聚焦贵州六盘水传承 " 三线 " 精神,以法治为引领和保障,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建设平安凉都,续写长治久安新篇章。具体报道如下:

走进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钢铁架、铁轨、挖掘头、旧雨鞋、破棉衣、" 运煤巷道 "" 干打垒 " 等 " 老物件 ",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情景再现,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一批又一批六盘水人从 " 三线 " 故事里受到教育,老 " 三线 " 人在这里重温奋斗青春,政法人在这里凝聚思想共识,学生志愿者在担任小小解说员的角色中汲取成长养分 ……" 三线 " 历史在他们手中重现光彩," 三线 " 精神在他们手中接力传承。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六盘水人强化担当实干,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

唱响 " 三线 " 建设歌

1964 年,中国吹响 " 三线 " 建设号角。自此,在 " 好人好马上三线 " 的号召下,数十万 " 三线 " 建设大军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创业,用铁与火缔造出一座城的光荣与梦想,奉献了青春,光辉了年代。

" 三线 " 建设期间,国家在六盘水建立煤炭、钢铁、电力和建材等企业 27 个,总投资达 29 亿元,资金的大投入、资源的大开发、人员的大流入、要素的大集聚,快速形成了六盘水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工业格局。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来自天南地北的 " 三线 " 建设者,怀着 "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的信念,把他乡当成故乡,在六盘水深深扎下根,默默奉献一生,升腾凝练了 " 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 的 " 三线 " 精神。

几十年来," 三线 " 人推动六盘水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前行,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六盘水从荒凉的深山之地成为一座美丽的文明城市,并实现了从 " 江南煤都 " 向 " 中国凉都 " 的华丽转身。

顺应时代之需、传承之要,2013 年六盘水修建了国内首个以 " 三线 " 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 讲好‘三线’故事,传承‘三线’精神。" 六盘水做的不只是建设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还匠心独运地创新施策,让 " 三线 " 历史融入城市肌理,让 " 三线 " 精神深植城市之魂。

在六盘水," 三线 " 企业依然活跃着,正与时俱进朝着转型发展的目标迈进。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无异于创造新的历史。在 " 三线 " 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六盘水人勇立潮头,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 三线 " 精神时代价值充分彰显。

在六盘水,一代代的政法人恪守忠诚使命,坚决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平安凉都建设贡献力量。涌现出了 " 一颗赤子之心,谱写生命华章 " 的司法所所长邵林刚、" 冰雪山巅守初心,俯首甘为‘护路人’ " 的交通警察马正林、" 把一生奉献给审判事业 " 的法庭庭长尹鹏,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他们的姿态却和当年的 " 三线 " 建设者如出一辙——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奏响平安凉都曲

作为 " 三线 " 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六盘水辖区内矿区与城市、社区与乡村纵横交错,当地人与外乡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相互混居,人员构成十分复杂。

由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加之法治意识淡薄等原因,一度造成城乡矛盾、矿群矛盾、行业矛盾的扩大,成为六盘水高质量发展路上的 " 绊脚石 "。

为此,六盘水近年来以法治为引领和保障,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依托 "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 "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从治理末端、矛盾源头抓起,在广度上 " 做加法 ",在深度上 " 做乘法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模式,织密平安稳定风险隐患 " 防控网 ",逐步实现了 " 小事不出联户、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 " 的工作目标,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了解到," 一中心 " 为搭建社会治理 " 指挥部 "。按照 " 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 "" 一站式办结、一体化服务 " 的模式,六盘水市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信息化建设,切实履行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群联管、基层平安联创、三治融合联抓的 " 七联 " 工作职责,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加挂 " 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 " 标识,推行人民调解、行业专业调解、劳动争议调解等 " 一站式 " 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综治中心 1 个、县级综治中心 4 个、乡级综治中心 92 个、村级综治中心 1145 个,实现全覆盖。

" 一张网 " 是串起社会治理 " 点线面 "。一线走访、发现问题、掌上输入、协调解决,对于网格员张群来说,拿着智能手机走访辖区网格,及时发现问题,线上进行记录反馈,是每天的 " 必修课 "。在走访的过程中,她发现过安全隐患,解决过邻里纠纷,成了居民贴心 " 大管家 "。

在六盘水 " 一张网 " 的社会治理网格体系中,共划分网格 9681 个,通过自建、联建、派建等方式推进党小组和网格同步设置,推进各网格党小组成员在网格内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亮服务、亮成效 " 五亮 " 活动,强化网格员、联户长与群众的联系,打造 " 党小组 + 网格员 + 十联户 " 基层治理 " 铁三角 "。目前,全市网格中有 4510 个党小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 " 领头雁 " 的作用。

" 十联户 " 是激活社会治理的 " 最末梢 "。六盘水以综治中心和网格化为依托,推广 " 十联户 " 联防守望、抱团发展模式,在网格内以 10 至 20 户左右组建联户单元,全市共科学组建 76270 个 " 十联户 " 单元,推选联户长 76270 名。围绕社情民意联排、安全隐患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人员联管、困难家庭联帮、邻里互助联动、政策法规联宣、乡风文明联树、环境卫生联治、致富项目联建十个方面,通过一个联户群众微信群、一个联户长信息明示牌、每半月走访一次群众、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议的工作模式,促进联户长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意收集员、治安联防员、矛盾调解员,营造邻里守望相助、亲情乡情浓厚的和谐氛围。

"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 " 从单向管理转为双向互动,变 " 政府独唱 " 为 " 社会合唱 ",由 " 被动参与 " 向 " 主动参与 " 转变,形成了 " 大家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 " 的基层治理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了基层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能力,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平安凉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吹响和谐发展音

田间地头、大棚农舍耕作正忙;园区企业、生产车间秩序井然;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文化广场、活动中心欢声笑语 …… 盛夏之季,行走在中国凉都六盘水,扑面而来的是蓬勃奋发的生机与活力,处处是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和谐画面。

" 家里的煤气坏了、水管坏了,都有人管了,生活越来越方便。" 钟山区黄土坡街道将花渔路、发扬路、建兴、康乐南路、德南 5 个连片社区联合起来,统筹推动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共治,创新实施 " 大物业 " 管理,探索红色小管家 " 微治理 " 模式,彻底解决物业管理难题。

钟山区大湾镇积极探索产业联户的发展新路子,鼓励联户单元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帮助农户持续增收,推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大湾镇 90 个网格中,群众通过组建合作社、合资开办企业等方式,建立致富项目 80 余项,吸纳带动本地人员就业 550 余人。

近年来,六盘水将市域社会治理与各类社会功能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治理的联动效应、共生效应。

据介绍,六盘水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途径和载体,推动将党支部和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有效嵌入各类社会基层组织。以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为抓手,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

同时,六盘水深入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单位、医院、小区等系列平安(文明)创建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方面、全过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改进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评选表彰工作,完善政法英模保障政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对文明城市的满意度。

此外,六盘水还将 " 打、防、管、控、建 " 同步发力、一体运作,总结好、传承好、发展好、推广好已有的经验做法并转化为制度规范,推动治安突出问题联合整治、公安武警联勤作战、重点行业领域联合监管等机制实战应用。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心防 " 四防并举 " 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访、行业部门到现场化解、基层干部在一线调解等制度常态化运行。创新构建智能化技术防控、常态化治安巡防、精准化风险预警、责任化公共安全、多元化社会共治、便民化公共服务立体网络,全面形成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制度联建、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六盘水将进一步传承 " 三线 " 精神,续写长治久安新篇章。

来源 法治日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江南 六盘水 贵州 博物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