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马降龙村,宛如人间仙境。
" 养养鸡种种菜,周末假期就有游客来买,熟客太多,现在还不够卖。"70 岁的黄阿婆坐在屋檐下,左手摁菜右手持刀,一会儿就为自家走地鸡备好了 " 午餐 "," 前半辈子活得累,现在生活好轻松。" 她笑着说,赶上了好时代,马降龙村的乡亲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安逸幸福过。
马降龙村位于江门开平百合镇百合墟东南,背靠磅礴百足山,面临如镜潭江水,被联合国专家称为 " 世界上最美丽的乡村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发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简称 " 工作队 ")强化景区环境整治,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程,全力推动马降龙村经济不断壮大,让每一位村民 " 摘得着、品得到 " 村落振兴的硕果。
■驻江门开平百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合影。
复苏古村 村民共享景区红利
翠竹迎风,花香阵阵,置身马降龙村,恍入桃源仙境。"90 多年前就可以规划建造统一式样的房屋,令人钦佩。" 工作队队长黄木贵告诉记者,马降龙村 80%的村民为侨户,村内完好保存着黄、关两姓家族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的 7 座碉楼和 8 座西式别墅,很多建筑材料是漂洋过海来到马降龙村。
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远看近观都蔚为壮观。两廊上面竖起女儿墙,乡村工匠创作的大幅灰塑浮雕,仙鹤、麒麟、孔雀、瑞狮 …… 凹凸有致的刀笔下,鸟兽五颜六色,栩栩如生。黄木贵介绍说,去年 5 月工作队驻镇后,不断加强马降龙村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的建设,积极协助该村申报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示范村 " 并成功上榜。
" 古老 " 的马降龙村,其实也很 " 现代 "。这里道路平整,公厕洁净,水电管网齐备,无线网络畅通。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还建有政务服务终端,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也开门迎客,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一应俱全。" 生活很方便,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我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 黄阿婆告诉记者,以前的马降龙村并不 " 靓 "," 我年轻时修水渠,背石头,家里很穷。现在不用干重活,种种菜养养鸡,日子也越过越好。" 她竖起大拇指," 乡村振兴政策好!"
■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马降龙村的黄阿婆笑得合不拢嘴。
有了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示范村 " 的荣冠,马降龙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而景区效益衔接村民收益,包括黄阿婆在内的所有马降龙人,不仅能获取每年固定旅游门票的提成收入,还能以景区为龙头带动,通过 " 旅游 + 农场 " 产业模式,发展农业休闲采摘园。黄木贵介绍,与马降龙村合作发展的丰采公司种植的沃柑也是村民增收路径,该公司数百亩沃柑产业园不仅成功 " 引流 " 采摘,也辐射游客到景区游览,更可吸纳本地农民就业,互动双赢,形成了马降龙村的 " 一村一品 ",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联动振兴 擦亮红色旅游名片
马降龙人共享景区 " 红利 ",十多公里外的茅冈村,正在工作队的筹谋下,分享它的 " 名气 "。
" 周围风景越来越好,我们老人家喜欢来这儿聚一聚,说说家常。" 茅冈村凤凰里牌坊下,每天都有阿婆阿伯们赶来开 " 座谈会 "。他们舒舒坦坦地坐在木椅上,忽而收成、忽而子女 …… 总有说不尽的话题。" 会场 " 视野很开阔,左侧镇东楼——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男主人公原型、革命烈士周文雍少年时期夜读的地方,去年已全面修复并增设陈列展示," 有不少去马降龙村的游客也转来镇东楼参观,周文雍是我们茅冈人。" 阿婆们争相讲述英雄的故事,崇敬与自豪溢于言表。
■全面修复的镇东楼是百合镇红色文化线上的一颗闪耀 " 明珠 "。
巍然而立的镇东楼,是工作队融合域内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围绕 " 一线三园一古村 " 思路串起的红色文化线上的一颗闪耀 " 明珠 "。在百合镇,马降龙景区、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馆、周文雍烈士故居、百合墟饺子美食街 …… 这些 " 红 + 绿 " 的乡旅、文旅景点,正在被连点成线、串珠成链,焕发全新活力。
" 茅冈村红色资源突出,和马降龙村的侨乡文化优势互补。" 工作队队员、茅冈村第一书记李继明说,茅冈村委会近年立足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周文雍和陈铁军革命烈士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打造开平红色文化高地、侨乡党员精神家园、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为三大目标,聚焦发展乡村振兴新动力,不断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工作队精心布局的 " 一线三园一古村 " 红色文化线路," 一线 " 意为百合镇旧 G325 国道主线即原民国开平第一条民办公路百赤茅公路," 三园 " 指党建文化园、丹宁文化园、时光文化园," 一古村 " 即马降龙碉楼群," 结合百合墟活化升级和敦伦书院文旅项目,启动厚山村虾边村农会红色根据地旧址保护和活化项目,强化联动振兴效应。" 黄木贵说。
■张小明带领团队将双龙自然村的一座碉楼修复改造成博物馆。
传承文化 博物馆开到村庄里
专注于乡村旅游运营长达 13 年的张小明,也在 " 一线三园一古村 " 线路上找准了自己的发力点。" 在百合镇,我的项目主体是博物馆。" 张小明的团队正在修复厚山村委会双龙自然村的一座碉楼,他每隔几天就要去现场看看进度," 两层半的洋楼做民宿,右手边五层的碉楼做博物馆。" 他指着将被命名为 " 双龙村文化园 " 的建筑主体告诉记者,除了碉楼,周边还有几十亩土地可以流转做小农场及民宿。
" 文化的传承和振兴非常重要,没文化的乡村很可怕。" 张小明说,开平的红色文化、华侨文化需要载体传承,外边的先进新生文化,也需要在乡村传播。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厚山村引入的产业振兴项目," 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需要更多爱心企业注入活力,带动景区周边深度融合发展。" 兼任厚山村第一书记的黄木贵对 " 双龙村文化园 " 建成后的联农益农成效信心满满。
北降村与厚山村 " 同病相怜 ",村集体的 " 钱袋子 " 也不厚实。村委会支部委员周日忠说,2022 年,由江门市委组织部、开平市委组织部和百合镇政府三级单位共同出资共 30 万元,将原来的集体厂房大楼再加建一层发包出租,加建工程从今年 4 月份开始施工,预计 9 月底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出租,预计每年能为村委会增加集体收入 1.5 万元。
" 可别小看这一万五,通过这一项增收,北降村就能摘掉‘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 10 万元村委会’的帽子。" 周日忠笑道,在工作队的倾力帮扶下,北降村也在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这座大楼最初是 1995 年百合镇人民政府为帮助北降村委会脱贫而建,叫‘扶贫楼’,由镇政府和村委会共同出资建成。脱贫攻坚胜利后,它就叫‘振兴楼’ "。他说,北降村的这栋楼,见证了党和政府对经济薄弱村持久的关注和关怀,北降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 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我们一定能实现。"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