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8-16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美国用时 7 年 3 个月,苏联用时 6 年 3 个月

英国用时 4 年 7 个月,法国用时 8 年 6 个月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我国仅用时 2 年 8 个月

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位 " 国之脊梁 "

他为国铸核盾,隐姓埋名二十余载

却不愿被称为 " 氢弹之父 "

今天是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 两弹一星 " 元勋于敏诞辰 96 周年

没喝过一滴 " 洋墨水 "

他是 " 国产土专家一号 "

于敏出生于 1926 年

幼年时代,他目睹山河破碎

经历抗日战争

立志要科学报国

(于敏与父母合影)

1949 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

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

随后成为物理学家张宗燧的研究生

张宗燧曾评价道

" 我教学了一辈子

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于敏(左一)与同学们)

1951 年研究生毕业后

于敏被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

几乎全靠自己

于敏还是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

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

于敏没有任何留学经历

因此被亲切地称为

" 国产土专家一号 "

服从分配,转行!

"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

1961 年,钱三强告诉于敏:

所里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

领导和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此时,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

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

但他仍毫不犹豫地选择

服从分配

于敏说:" 那时候中美关系非常紧张

美国派军舰带着核武器来我们近海示威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

1965 年 9 月至 12 月

年仅 39 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

完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

" 百日会战 "

开办系列讲座,分析不同的模型 ……

100 多个日日夜夜

于敏常常半跪在地上

紧紧盯着计算机吐出纸带上的数据

生怕漏掉一点有用的信息

在堆积如山的纸带

和密密麻麻的数据里

于敏抓住了氢弹理论设计的关键

打破了西方垄断

隐姓埋名二十余载

" 第一亏欠的是我的爱人 "

1967 年 6 月 17 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

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中国的速度为世界之最

仅用了 2 年 8 个月

有人将于敏称为 " 氢弹之父 "

但他却婉拒这个称呼

" ‘氢弹之父’,这样提不符合科学

我一直不赞成

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为了研制氢弹,于敏隐姓埋名二十多年

夫人孙玉芹甚至一度

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

于敏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家事全由妻子打理

2012 年,孙玉芹突发心脏病去世

(于敏和妻子孙玉芹)

每当被问及这辈子最遗憾的事

于敏首先想到的就是妻子

" 第一亏欠的就是我的爱人

经常睹物思情

她照顾了我 55 年,我也对不起她 "

晚年,于敏依然过着淡泊从容的生活

他在世时只有两次公开露面:

1999 年,73 岁的于敏

被授予 " 两弹一星 " 功勋奖章

且作为代表发言

2015 年 1 月 9 日

89 岁高龄的于敏

获得 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 年 1 月 16 日

于敏溘然长逝,享年 93 岁

他生前曾说

"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

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

"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这句誓言,他用一生践行

致敬!缅怀!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相关标签

核武器 研究生 美国 核武 抗日战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