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 2022-08-18
齐聚一堂话乡村振兴!增城区“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主题宣讲活动启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馆外,广阔的田野长出了新绿,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馆内,乡亲仔细聆听着精彩的故事,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8 月 18 日,增城区 " 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 " 首场宣讲暨 " 喜迎二十大 做新时代文明人 " 主题实践活动在朱村街丝苗米产业文化展览馆举行。专家学者、区百姓宣讲团成员、" 新农人 " 等齐聚一堂,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共话乡村振兴。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明办指导开展,由增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增城区委宣传部、增城区农业农村局主办,朱村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承办。

据介绍,这次宣讲活动是增城区 " 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 " 的首场示范宣讲,也是广州市 " 喜迎二十大 做新时代文明人 " 主题实践增城首场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三农 " 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而举办的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为做好该主题巡回宣讲活动,增城区特别在政企校媒等领域挖掘、遴选一批 " 三农 " 战线先进模范、基层 " 三农 " 工作者、返乡创业青年等组成了区级宣讲团。接下来,他们将围绕 " 讲领袖情怀、讲峥嵘岁月、讲幸福生活、讲文明新风、讲善治故事、讲振兴梦想、讲增城乡土 " 等 7 个方面内容,继续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开展系列宣讲,讲好增城故事、彰显增城担当、展现增城作为,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信心跟党走、努力奋进新征程。

歌声妙 政策实

一堂干货满满的乡村振兴讲堂

" 昂啰是这山水秀,昂啰是这花果香,昂啰是这人欢畅,昂啰道路通四方 ……" 活动在原创民族歌曲《昂啰喂》中拉开序幕。昂扬欢快的旋律,客家新民歌的唱法,歌词中的乡村场景,迅速将在场观众拉进了乡村振兴大舞台的情境中。

随后播放的《奋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 " 增城样本 "》短片,给出了乡村振兴的 " 增城答卷 ",让人心潮澎湃。一项项特色举措,一串串亮点数据,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背后,彰显着增城乡村振兴路上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

据介绍,党的十九大以来,增城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抓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建设美丽新乡村,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乡村振兴成果丰硕,2019、2020 年连续两年位列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珠三角片区第一名,先后荣获 2021 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

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有哪些?如何深刻理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展好 " 三农 " 工作?增城区委宣讲团成员、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党委委员、副教授谷跃兵围绕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详细的政策解读,为在场人员带来实实在在的干货。

故事好 情节细

一次动人心弦的首场示范宣讲

三十年风雨兼程 , 三十年春华秋实。当年的青春小伙,如今早已两鬓染霜 、眼角添纹。当丝苗米每季亩产量从不足 500 斤到突破 700 斤大关,一位农技工作者终于不辱使命。在增城区百姓宣讲团成员巩子天胤的娓娓道来中,在一个个细节中,增城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茂禾的的形象逐渐立体起来。

1987 年,毕业后的李茂禾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与繁华,来到增城这个小县城,在农业站从事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干就是 30 多年。当时如何提高丝苗米产量,成为摆在李茂禾面前一大难题。为了解决难题,他多次到华南农业大学进修学习,得知广东省农科院研发了 " 三控 " 施肥栽培技术,通过控肥、控苗、控病虫等措施,即可增产 10% 以上。他学成后立即组建团队把这套技术送到增城的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向农民教课,派发技术卡,经常在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功夫不负有心人,丝苗米每季亩产量从不足 500 斤到突破 700 斤大关,李茂禾也获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增城区百姓宣讲团成员郭静碧带来的《增城丝苗有 " 范儿 "》主题宣讲,让增城丝苗米从濒临绝种到 " 逆袭 " 成现代农业名片的故事如在目前。在这一场挽救与传承增城丝苗米的接力行动中,所涌现出来的为 " 三农 " 事业付出毕生心血的老一辈农业科研人员的故事,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1974 年,增城连半亩丝苗米种植田都找不到。1980 年,时年 35 岁的宋东海,骑着自行车,跋山涉水跑遍整个增城,四处寻找野生稻。好不容易发现野生稻后,又花了 10 多年的时间研究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种的难题。他亲手开荒播种了 7 粒杂交种子,不料只有 2 粒萌芽。仅长出 3 片叶子的 2 株幼苗又被邻居家孩子弄死了 1 株。可喜的是,那株独苗竟分出 300 多株稻穗,结出了 9218 粒稻谷。当育种进行到第四代的关键时刻,宋东海被远派到几十里外的农村驻队。他没有悲观、放弃,而是千方百计一人当两人用,叫上家人当助手,利用节假日、晚上等一切可支配的时间,骑行 2 个小时返回试验田继续研究。在宋东海扎根基层的 33 年里,育成高产、高效益的 " 野 " 字号增城丝苗品种 36 个。因此,宋东海也被誉为 " 增城丝苗再生之父 "。

有情怀 有干劲

一场内涵丰富的创业故事分享

80 后朱村青年莫丽贤,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引领和建设美好家乡情怀催动下,放弃企业白领高薪工作,脱掉高跟鞋,换上帆布鞋,成为了一名返乡创业的 " 新农人 "。活动中,莫丽贤用质朴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向大家讲述她扎根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长的精彩故事。

80 后青年莫丽贤分享返乡创业故事。

2021 年初,莫丽贤在朱村街万亩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立了增城能记家庭农场。除了种植农产品外,她还引进专家培训、注册自主品牌、开通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开展 " 农业 +" 系列主题活动等,将农场办得有声有色,并助推周边村民的农产品 " 出村进城 ",通过 " 土地流转 + 收益分红 " 的模式,带动了 170 名村民实现了增收。

原来在农村除了种粮,还能干这么多事!在场村民不禁对眼前这位回村带领乡亲勤劳致富的姑娘肃然起敬。

人才旺 , 乡村兴。近年来,增城通过出台《增城区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二十条措施》、探索开展 " 新乡贤返乡创业计划 "、设立全省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实施 " 百团千人科技下乡 " 工程等系列举措,吸引越来越多的 " 新农人 " 扎根农村、逐梦未来,从而抓好乡村人才振兴,支撑增城 " 三农 " 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增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 / 图: 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通讯员 增宣

相关标签

乡村振兴 增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