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8-19
金城观丨十年栉风沐雨,十载拼搏奋进,他们见证了兰州新区的崛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王璟:十年发展,交通运输拓荒致远开新局

兰州新区城乡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的王璟见证着这座现代新城交通事业的崛起速度。

兰州新区筹建之初,全区范围内的道路主要是机场高速和 201 省道,县乡道路较少而且基本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十年前兰州新区刚刚获批时也仅有纬一路、纬三路、经十路、经十三路等少数几条城市道路且没有建立公共交通体系。2013 年 7 月 1 日,兰州新区陆续增开 8 条公交线路,包括市区到兰州新区城际线、兰州新区内部区域线、城乡线三类公交线路。" 当时虽然有公交,但是偌大的新区,从这儿到那儿办个事,等公交就得半个多小时。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没有出租车,出门难的问题还是没法解决。"2015 年 4 月 29 日,兰州新区首批 150 辆环保甲醇出租车上路运营,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2015 年 9 月 16 日,兰州新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工程也迎来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喜事。当天,日发送旅客能达到 1500 人次的兰州新区过渡性汽车站正式启用,进一步满足了百姓及兰州新区建设者的出行需求。

如今的兰州新区已累计建成城市道路 179 条,共计 660 公里,基本形成了 " 二十横十八纵 " 的方格形路网。建成各类桥涵 194 座,在册出租汽车达到 600 辆,开通公交线路 57 条、投放公交 569 辆,全部为清洁能源公交车,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建制村 100% 通公交。

于福文:以前不敢想的现在都变成了现实

" 兰州新区成立的十年,也是炮台村走上发展快车道的十年,这些年村子的变化、村民的变化、群众精神面貌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于福文的家在兰州新区秦川镇炮台村,2014 年他担任炮台村党支部书记,亲眼见证了兰州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见证了炮台村一点一滴的变化。

于福文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的学校又破又小,老师来了都不愿意待;村子里的人除了种几亩地,就是外出打工,种地挣不了多少钱,出门又照看不到家里的老人孩子,很多家庭陷入这种两难的境地。再看看我们炮台村,现在村子里的路更宽阔了,环境更优美了,学校也是新修的,村民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炮台村按照 "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民 " 的模式,先后成立了炮台村劳务发展有限公司、炮台村农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炮台村富源合作社等村办企业,村级合作社年均吸纳本村劳动力 120 余人,人均年收入从 2014 年不到 1 万元增加到现在的 2 万元以上。

于福文说,现在出村不到十分钟路程,就是绿色化工园区,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进厂上班,工资也很可观。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保证收入,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于福文说: " 如果没有兰州新区这个平台,就没有炮台村今天的巨大变化。由衷地希望我们新区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会继续带领村民创造炮台村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何立堡:跟随时代步伐与兰州新区同步共进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道路四通八达 ……

兰州新区市政集团市政建设公司副经理何立堡,是兰州新区十年市政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见证者,也是兰州新区十年发展的建设者。

" 十年见证了兰州新区从一片荒地变成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怡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何立堡说,今年,兰州新区迎来获批十周年,十年筚路蓝缕,城市由拓荒起步向新城崛起,改革由学习跟跑向示范领跑,发展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向产业支撑带动。

作为一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者,在和兰州新区同步共进的时间里,何立堡从市政集团的基层施工员做起,脚踏实地干事,担起了兰州新区市政设施管养的职责。他说," 每当我亲身参与建成一条市政道路、实实在在多跑一个养护维修现场、在夜幕降临看着一盏盏市政管护路灯亮起,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兰州新区建设者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

目前,兰州新区基础配套完善,道路四通八达,管护道路里程约 580 余公里,排水管网 160 余公里,路灯 2.2 万余盏,已达到了城市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要求,成为投资热土,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 亲历兰州新区的发展与成长,一路收获着喜悦、成绩、激情,在双向奔赴中,我在为兰州新区建设创造效益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桂玥:期待兰州新区下一个辉煌十年

"2013 年我来到兰州新区工作,那时候的兰州新区没有宽阔平整的马路,也没有高楼矗立,更没有繁华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到处是一片荒凉,风一吹,漫天黄沙。" 说起十年前的兰州新区,商投集团慧达公司总经理桂玥颇有感触 。

短短的十年,一栋栋高楼平地而起,一条条公交路线顺利开通,从 601 到 609,从 1 路到 22 路,城市基础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生态建设从黄土荒丘到花海绿洲,兰州新区就像是从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到懵懵懂懂的幼儿再到茁壮成长的少年,兰州新区在用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一张白纸起步,逐步构建了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新能源汽车、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GDP 连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都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已全面配套,产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晴望川民俗村、晴望川湿地公园、临港花海、西部影视城等旅游景点已经是兰州及周边地市居民周末自驾游目的地、网红打卡地;恐龙园水上世界,是孩子们一次次往返光顾的游乐开心天堂;进口商品批发中心,是兰州及周边 " 小资们 " 定期光顾的购物热地。

" 十年只是兰州新区发展的一个阶段,但同时也是兰州新区的另一个起点,十年奋进路,筑梦最当时,期待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兰州新区更加辉煌。"

汤建国:兰州新区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受益者

2011 年,汤建国从江苏来到兰州加入甘肃紫金实业集团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共同在兰州新区创业。十年的打拼,紫金集团从一家单一从事工程机械销售的小微企业成长为业务覆盖工程机械销售、市政工程建设、荒山绿化和生态开发、现代农业开发、特色商业地产、食品加工与配送六大产业板块及慈善扶贫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汤建国说," 我是兰州新区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更是受益者。"

汤建国说,兰州新区不断给行政审批 " 瘦身 ",企业投资审批事项由 45 项精简至 8 项,审批时限由 120 个工作日压缩至 26 个工作日,政务服务 365 天不打烊。兰州新区企业开办从 " 即时即办、一日办结 " 到 "30 分钟办结 ",开办费用实现 " 零成本 "。项目实施 " 承诺制 ",税费奖励 " 不申即享 ",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说起兰州新区的十年发展成就,汤建国感触颇深。兰州新区通过十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是凤凰涅槃,面貌一新。十年来,兰州新区从 3 个村镇起步,实现了从拓荒起步到新城崛起,改革从学习跟跑到赶超领跑,发展从基建拉动到产业带动,生态从黄土荒丘到花海绿洲的 " 四大转变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 20% 以上。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停车场、绿化、市民健身、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幸福、安定、有序、和谐、融洽成为兰州新区的代言词。

秦风雷:实现从 " 有居 " 到 " 优居 "

十年建设,沧桑巨变。兰州新区已然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活力新城,迈入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说起兰州新区十年群众实现 " 安居梦 " 的艰辛历程,城投集团置业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风雷感慨万千。

自投身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以来,秦风雷一直从事项目一线管理工作,先后管理过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瑞岭翠苑、文曲湖住宅小区、甘肃省体育馆等省市重点民生项目,一步步成长为企业负责人。" 这与兰州新区的大好发展形势息息相关,是兰州新区为我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平台。能够参与到国家级新区的开发建设当中,是我个人的幸运,也是所有兰州新区建设者的幸运。"

兰州新区获批十年来,从一片荒滩到高楼林立,从一间平房到科技大宅,兰州新区人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的住宅变迁史中,梦想照进现实,百姓实现了从 " 有居 " 到 " 优居 " 的转变,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十年来,兰州新区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和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建设突飞猛进,核心区域基础设施全面配套,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多层次供给、多渠道保障住房保障体系,形成了娱乐、消费、工作、生活等方面多业态发展格局,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群众生活舒适度、归属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王立玉: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型智慧城市

中川园区应急局局长王立玉是兰州新区十年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见证者。

" 刚来兰州新区,每条街道很难见到行人,如今道路上车辆、人头攒动,各大酒店宾馆一到饭点连停车的地方都没有。"

兰州新区原来仅有省道 201 和部分县道、乡道联通内外,医疗、学校等配套设施更是以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小学、初中为主。通过十年的发展,以纬一路和经十三路为代表的内部道路四通八达,中川国际机场三期、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等重大外联工程加快建设,境内 6 条高速全部通车,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以彩虹城、兰石家园、绿地周边等为代表的各大商圈日益繁荣,公共交通方便快捷,新型智慧城市建成运营。建成各类学校 100 多所,引进兰州一中,兰化一中等省级重点中学两所,省人民医院兰州新区分院、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等三级医疗网络建成投入使用,高质量满足群众教育医疗需求。

十年来,通过采取土地整理、土壤改良、配套节水灌溉设施等手段,修复为适合苗木成活、能自然存水的土地,累计实施生态修复 15 万亩、造林绿化 20 万亩、撂荒地整治 18 万亩,城市绿地率达 36%,防风林带、生态水系、绿廊花海、湿地公园等多位一体的生态体系全面构建,年降水量明显提升,以前十年九旱,如今 " 七下八上 " 主汛期,兰州新区还要防汛防内涝。

贺良清:从一纸蓝图到梦想成真

自 2011 年 8 月第一米自来水管道正式敷设,到今天完成近 1000 公里供水管网的建设任务,伴随着落地企业和居民的不断增加,供水量逐年递增,由 2013 年最初年供水量 162 万 /m 发展至今天的 3756 万 /m。十年发展,水务集团供排水党支部书记贺良清见证了兰州新区给排水质的飞跃。

2011 年 6 月的秦王川,呈现在贺良清眼前的是 " 十里平川不见树,遍地砂石晃人眼 " 的荒漠苍凉。

十年建设,沧桑巨变,贺良清有幸见证了一座现代化新城的崛起,十年,兰州新区供水规划从一纸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谱写了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恢弘乐章。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兰州新区农村安全饮水安全稳中求进,自 2016 年农村多处偏远人口由原来喝不上干净水至 2020 年底,打通 " 最后一公里 ",兰州新区 4 个乡镇、54 个行政村 13.8 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切实让老百姓真正喝上了 " 优质水、放心水 "。

2019 年以来,随着石门沟水库群、兰州新区东西生态水系、水阜河、刘家井水库等大型水利项目相继建成运营,兰州新区原水供给量逐年增加,城市绿化廊道和绿地系统建设日趋完善,形成了以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百花公园、临港花海等为主的生态景观体系,已成为兰州新区百姓日常饭后消遣的 " 网红打卡地 "。

朱俊:有幸与兰州新区同成长,自豪感油然而生

2009 年 3 月,朱俊在当时还属于永登县的中川镇参加工作。2012 年兰州新区获批后,朱俊成为了兰州新区人。十几年来,朱俊先后在兰州新区综合执法局、秦川园区综合执法局工作,现任兰州新区秦川园区小横路中心社区党委书记。

" 有幸与兰州新区同成长、共进步,亲眼见证、亲自参与兰州新区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十年来,兰州新区用足用活 " 先行先试 " 政策优势,打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兰州新区样板。秦川园区西部片区化工园区,短短两三年时间已有百余家企业入住。朱俊说,兰州新区实施的 " 全程网办 ""365 天不打烊 "" 即收即办 ""30 分钟办结 "" 全科受理 " 这些不单纯是一个个术语,更是兰州新区用 " 辛苦指数 " 换取企业的 " 发展指数 " 和群众的 " 幸福指数 " 的真实写照。

朱俊说,十年来,兰州新区秉承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理念,创建出了一座多湖水城、生态绿城。"

新建的学校就在家门口,学生可以不出小区上学了;产业园区的崛起,农民可以不用外出异乡打工了;征地拆迁安置,让村民从平房住进了楼房,从农民变成了市民;失地农民保险让失地农民完全有了保障;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让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朱俊说:" 这些都是我们社区一个个现实的例子,都是兰州新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写照。"

陈戌娟:璀璨的街灯是兰州新区最美的星夜

" 记得在我的孩童时期,每天看到那一架架飞机起起落落时,最多的幻想是,我何时能够坐上飞机,盘旋于天空。然而一旦将视线从这个充满都市化的现代机场移开时,我们所看见的却是数十年从未发生过变化的干旱少雨,贫瘠土地。" 这是陈戌娟十年前对兰州新区的记忆。

现在已是科文旅集团教育公司幼儿园执行园长的陈戌娟,见证了兰州新区十年不平凡的奋进征程。

十年的激情岁月、十年的创业诗篇、十年的风雨兼程,兰州新区实现了城市从拓荒起步到新城崛起、改革从学习跟跑到赶超领跑、发展从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到产业兴起带动、生态从黄土荒丘到花海绿洲的巨大转变。

陈戌娟说,在历经了二十个春秋交替的幼教之路,尽管体会到了风雨中的成长、阳光下的开花,品尝到了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但却第一次真正感悟一个城市的迅速崛起与自身发展的直接关联和价值意义。" 每当我一个人下班后走在晚间的兰州新区大道上,映入我眼帘的不仅仅是穿梭在城市间的车水马龙、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的脚步,更多的是每个工作岗位上依然亮着的灯光,这些灯光组成了独一无二的、属于兰州新区的最美星夜,这些灯光是每一个认真负责的兰州新区工作者对我们共同的明天所付出平凡努力和牺牲的见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洁 张建平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相关标签

兰州 城乡建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