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营上
历史上为屯兵之所得名,今山上尚有战壕遗迹。民国时期,匪首周天驿曾于此屯兵一个营。住周、龙、黄、吴、刘、余、袁、李姓居民 23 户 113 人。
周天驿,又名周家齐。贵州省立师范毕业,后入中央训练团童子军干部训练班,毕业后先后在贵阳任三青团贵州支部干事、贵州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贵阳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回家乡。1949 年 10 月,国民党八十九军第六独立旅旅长罗再启率部开驻仁怀后,委周天驿为该旅政治部副主任。是年底,罗再启向解放军独立大队和仁怀人民办事处起义,多次通知周天驿起义,周天驿拒不起义,执意对抗政府和解放军,残害老百姓。1951 年 1 月 9 日,周天驿在锅匠塆的一个山岭上,被军民活捉,1 月 30 日在仁怀县城西门广场被枪毙。
排楼
永宁宣抚司奢禄肇家族于此修建了一排楼房而得名,沿用至今。住王、周、张、杨、袁姓居民 28 户 136 人。
此地有一 " 奢宣谕墓 ",占地近亩,坐北向南,依山傍水。该墓原有围墙、屏风、石桅、墓碑,墓前左右两侧一对石狮,高八尺,新中国成立后均被毁,今仅存残迹。
王从尧后嗣王永安,字德培,岁贡,未仕。同治年间(1862 一 1875)往四川避乱,乱平归故,习医,为里民免费诊治病伤,梓乡称颂。
黄泥田
居民住地黄泥,以泥色命地名。王姓居民移居更后,以 " 卧龙岗 "、" 卧虎山 " 之意更名 " 卧麟村 ",后复名 " 黄泥田 "。住王、杨、潘姓居民 30 余户。
王氏,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干秋乡第七都大桥头王家庄,与弟王从舜游学遵义,在高坪设馆授徒。
据王彝久修谱序和传记载:王从尧、王江、王辅松,于明季由江西吉安入黔。
王从尧,明末天启崇祯年间(1621 一 1645),以江西太和文庠,游学至遵义高坪,设馆数年。王舜移馆仁怀县李博里五甲地皇家巷子,娶皇氏,训诲生徒,暇则游览黄泥田,见山水清雅,遂移居,更名 " 卧麟村 "。
后嗣王永安,贡生。
王彝久(1876 一 1951),字钟灵,号灵灵子,别号符阳道叟。光绪二十二年(1896)秀才,后考入贵州法政学堂,毕业授政治科举人。辛亥革命后,历任赤水县禁烟委员兼选举委员,贵阳毓秀女校校长,贵阳模范中学、师范学校、南明中学各校教员,监狱专门学校校长兼教员,贞静女校、存诚女校、自强法政学校教员。《贵州公报》主笔兼编辑,贵州省教育会常驻兼评议调查员,贵州红十字会会长,贵州救国储金团理事,贵州征兵抚恤会干事,贵州省筹饷局咨议员,贵阳检察厅检察官。为政 10 年弃职返里,任仁怀县参议员,《续遵义府志》采辑员。民国十年(1921),因匪患而举家迁鲁班陶家寨。45 岁后求仙访道,撰有《符阳地学》、《符阳诗文联语全集》335 首幅,并于民国二十八(1939)年自行刊印传世。1951 年以反动会道门被捕,惊死于狱。
黄荊树
居民住地曾有 10 人合围粗大的黄荊树得名,此树毁于 1958 年。住周、谢、刘、萧、罗、李、安、杨姓居民 50 余户。
周氏,祖籍江西抚州金溪县十八都。周仁,明末迁仁怀亭子坝(中枢北门)落业,后嗣周正春迁李博里五甲地白果寺黄荊树定居。周正春后嗣有迁小塆村河坝杜包村龙塘等地。
红旗
原名 " 狱东 ",新中国成立后更名 " 红旗 "。同治、光绪年间,有缁衣自蜀来募建一庙,名 " 东岳庙 ",又称 " 东狱庙 "。住周、王、杨、胡、左、袁、罗、朱、萧、祝姓居民 45 户。
袁家寨
袁姓居民首先迁住,以姓命地名。住袁、罗、谢姓居民 25 户。
袁氏谱载:先祖袁世明,系江淮总制。宋时有仁、合、宁路蛮夷反乱,四川制置使赵彦进京求援,得魏了翁推荐,宋理宗准奏,命袁世明平乱。袁世明平乱有功,封平南王,留镇仁怀赤水里,世袭守备长官司,嗣孙袁汝望徙居于此。
汝望后嗣袁崇舜(1836 一 1914),字鼎臣,号春山,又号治延,同治己已(1868)荐举秀才,一生团馆授徒。著有《逃生避乱志》一文,记叙了清末同治初,逃生避乱四年目睹匪行之残暴狼藉,袁家寨袁氏族人避乱失所流离之艰辛胆颤,同时记叙了匪被官兵征剿,家之安居落业场景。
白果寺(寺)
原有大白果(银杏)树,建有寺,得地名。白果寺建寺人王正相妻余氏,建于清康熙初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作学校,后改作蚕场,继而改作酒厂。住王、姜、冷、雷、魏、杨、刘、陈、范、尹姓居民 56 户。
王正相,崇祯末年,官至千总,闻明主宾天而弃官归隐王家坪。康熙初,四川总督委丈田官临斯境,增丁粮十之八。正相途中,以加粮太重会致使民殃之理与之辩议,丈田官不惟不许,反威逼索金。正相忿极拔剑自刎。丈田官由此中止。
正相妻余氏往遵义诉冤,至成都五次均未准理。其长子宾贤,年仅十三,余氏携赴北京控诉,行至白果寺,见寺宇萧条,无僧焚献,母子对神发愿,尚获伸奇冤,将田土七十余石,舍作祠寺产业,兼修房舍,祝毕而去。道经开封府,适遇亲王南巡,母子拦驾呈状鸣冤,立准,饬四川总督,将丈田官正法,遵义府尹革职。
母子还乡,履行前愿,创修祠寺,塑佛其中,旁立祖宗神位,招僧焚献,乡人齐来贺曰:" 正相为人民减轻赋税,力争不得而捐躯,虽死犹生。余夫人替夫鸣冤,五赴成都,未获昭雪,矢志不懈,携子往京,卒申冤抑,诚堪为女中君子,巾帼丈夫,万世不磨也。公子年未及冠,犹能徒步数千里,不畏跋涉,昭乃父之冤,虽仗神力扶持,亦公子孝德动天之所致。" 正相夫妇、父子," 一门三不朽,万古独流芳 " 美传至今。
三涨水
住舒、雷、任、李姓居民 22 户。
三涨水,传说得地名。据当地老年人介绍:域内原有相邻的三眼天然泉水,遇透雨(下大雨时间长,山体被雨水浸饱)季节,山泉流量会增大,时有造成灾害,故名 " 三涨水 "。过去人们为避免涨水时带来灾害,人为废了两泉,留一泉。此泉水流稳定,每秒常流量约 0.003 立方米,是人畜饮用和农灌的极佳水源。此泉,透雨季节,亦有涨落。非透雨季节,不见其涨落。
沙坡
原名 " 马家营 ",系明时马氏练武屯兵之所,驻军称 " 马家军 ",先后被平蛮、平播战争重创而散。住王、左、唐、余、刘姓居民 46 户。
来源 酱香仁怀摘自《仁怀地名历史人文知见录》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