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东南 2022-08-24
新华社关注贵州岑巩:释放更多水稻制种红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初到贵州省岑巩县,你会感叹这着实是个 " 小县 ":国土面积小、耕地少,常住人口不足 17 万人;观其历史,你又会发现这是个 " 大县 ",古称思州的岑巩曾孕育农耕稻作文化。

1975 年,岑巩派人前往海南学习三系杂交水稻繁育技术。1976 年,岑巩实现成功制种。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岑巩已从一个西南小县成长为全国 32 个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之一。于岑巩人而言,起初制种是一项谋生手段,而今更多是振兴种业的责任。

岑巩很早就将水稻制种产业作为 " 一县一业 " 来发展。

2022 年 6 月 8 日,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村民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移栽秧苗。(受访者供图)

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家先认为,制种产业能在岑巩崛起有四个先天优势:一是气候适宜,利于水稻异交结实;二是水资源丰富,基地多分布于龙江河畔;三是天然隔离,细碎田块让不同品种之间形成天然屏障;四是适宜制种面积大,达 13 万亩。

8 月下旬,岑巩的田间已是一片金黄,不少制种基地陆续开始了稻种的采收。来自岑巩县政府的消息称,每年有 1 万多名岑巩人从制种产业中获取收入。

陈龙是岑巩县的老制种人之一,过去曾在县种子公司工作,20 年前的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一个农户第一年制种就挣了 5 万元,县种子公司原本要将钱打到他的银行卡上。这个农户却偏偏要现金,说:" 我老婆从未见过这么多钱,要拿回去给她看看 "。

有一年,村民听说北京的一家种业企业要到村里考察制种基地,于是提前忙活了起来,有的整修房子,有的找木材做新的板凳。老百姓排着队邀请考察队到家里吃饭。村里条件最差的农户家一共养了两只鸡,虽然考察队百般劝阻,但仍坚持要宰一只鸡待客。

2022 年 7 月 6 日,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村民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除杂草。(受访者供图)

注溪镇周坪村是岑巩县最早发展制种产业的村寨,如今也是岑巩制种的核心区之一。注溪镇党委副书记谭善文说,这里的群众多年来享受到制种产业的红利。记者在仅 300 多人口的上街组和下街组看到,一条街道上拥有 10 多家小卖部、4 家餐馆和 1 个电商快递收发服务站。谭善文说,这里每 5 天就有一次赶场,这种现象在当地偏僻的村组比较少见。

岑巩几十年的制种产业积淀,培养出近 300 名农民技术员,当地百姓习惯称他们为 " 农民科学家 "。周坪村的杨代军就是其中之一。在杨代军看来,制种技术相对复杂,想要熟练掌握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 我今年 58 岁了,我们这一批技术员基本上将大半辈子的精力都投在了制种上。" 他说。

2022 年 4 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繁基地认定结果,岑巩县入选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种业振兴路上,岑巩有了更重要的责任。

2022 年 8 月 15 日,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村民在收割杂交水稻种子。(受访者供图)

岑巩县副县长吴述涛说,一直以来,岑巩制种基本上以代制为主,农民采收的种子装进麻袋运往全国各地的种业企业,更多的效益没能留在岑巩。为摆脱这一状况,今年,岑巩同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成立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岑巩启动集生产、烘烤、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 " 育繁推 " 项目,试图通过全产业链打造,将更多效益留在岑巩。

多年来,岑巩制种基地面积基本稳定在 3.2 万亩,年均供应 700 万亩以上的大田水稻用种需求。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波说,县里正稳步扩大制种基地规模,今年秋收后,将新整理出 1 万亩田作为制种基地。记者在岑巩看到,位于县城的稻种精加工厂已基本建成。据当地干部介绍,县里还在 10 个主要制种乡镇布局建设了 11 个稻种粗加工厂。

岑巩县的 " 十四五 " 规划提出,将用 5 年时间建成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6 万亩,着力打造 10 个千亩产业园。为接续制种产业,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已着手培养新一代制种技术员。如今的岑巩人正铆足了劲,全方位提升制种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推进岑巩由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迈进。

记者 刘智强

编辑 王欣/ 统筹 杨秀福/ 签发 吴如雄

相关标签

陈龙 海南 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