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日下午,泰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 " 走在前、开新局 "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兆兵介绍全市 " 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助推高质量发展 " 情况,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泰安高新区管委会分工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 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 " 的总体目标,带领全市人民科学谋划、系统推进、狠抓落实,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一步一步走深走实,实现了既定发展目标,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体现了泰安担当,展现了泰安作为。
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务实高效推进机制。我市建立以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为统领," 十强 " 产业专项规划为支撑,县市区规划为延伸的新旧动能转换政策规划体系。成立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组建完善 11 个产业专班和 4 个要素保障专班,全面实行市级领导包保和专班领衔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作制度。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市引导企业淘汰落后动能,先后退出炼钢产能 255 万吨、炼铁产能 263 万吨、煤电产能 3.6 万千瓦。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不断加快,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 20 家,数量居全省前列。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 396 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量比例达到 5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5 个百分点。全国首套盐穴储能电站并网发电。强化生态区域治理,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 4.95,2021 年优良天数比例较 2017 年提高 9.9 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 2017 年下降 26.8%。今年 1-6 月份,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率全省第一。
突出抓好产业培育,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 " 产业兴市 " 战略不动摇,我市强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加快培育 "441X" 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市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 5 个,累计开通 5G 基站 8574 个。通过工业技改、数字化改造、工业互联网赋能,推动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纺织服装和现代金融服务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产业破茧成蛾、华丽蝶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 2017 年的 11.8:40.7:47.5 调整优化为 2021 年的 10.9:38.9:50.2," 十强 " 产业占 GDP 比重达到 32.6%,8 个产业集群入选省 " 雁阵形 " 产业集群,6 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
突出项目牵引作用,集中实施一批高质量发展项目。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 压舱石 ",也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支撑。我市抓实项目建设 " 牛鼻子 ",高标准策划谋划项目,高层次开展 " 双招双引 ",高强度加强调度推进。五年来,谋划实施省级重点项目 309 个、总投资 3618 亿元,市级重点项目 739 个、总投资 6113 亿元。今年以来,我市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行动,全市项目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至 7 月底,全市 354 个省市重点实施类项目,开工 334 个、占比 94.35%;完成投资 420.3 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 73.77%,超过时序进度 15.44 个百分点。
着力增强三大动力,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连续 8 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21 年," 四新 " 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 29.88%,比 2017 年提高 10.3 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522 家,是 2017 年的 3.8 倍。泰安市入选 " 科创中国 " 首批试点城市、第二家 " 科创中国 " 创新基地。出台人才 " 金十条 " 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市级招才引智基金累计投放 2 亿多元。实施改革攻坚行动,成立全省首家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局," 泰安市民之家 " 暨泰安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18 年至 2021 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 276 家,实际使用外资 24 亿美元;外贸累计进出口 836 亿元,年均增幅 17.2%。
【泰安日报社 ·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池彦明 编辑 张帅 审核 王天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