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8 月 25 日、26 日,国内首个 AI 多媒体音乐剧场作品《弄影》在广州大剧院首演。作为广州大剧院 " 周一星剧场 • 野生单元 " 的首发项目,广州大剧院携青年旅美作曲家郭艺帆等五名先锋新生代艺术家运用动作传感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钢琴、实时影像等技术,融合音乐、戏剧、舞蹈、影像等多种元素,展开一场虚实关系的美学思辨和艺术实验。
运用了数智技术的艺术创作引发关注,两场演出门票早早售罄。首演结束,现场观众惊讶表示:" 从来没有听过一场这么复杂的音乐会 "," 音乐家、AI 系统和自动钢琴此起彼伏地奏响音乐,分不清楚是人在演奏还是‘影’在演奏 "。
多元思维,催化音乐舞台新风向
在 AI 技术与音乐结合被广泛应用于作曲、音乐训练领域的当下,从世界各地回流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带着各自多年创作与学习的经历,将前沿的艺术创想通过联动乐器、科技、多媒体等多种元素进行糅合、改造,触发了关于音乐舞台的另类想象。在音乐剧场《弄影》中,由节奏、旋律、和声组成的 " 音乐三要素 " 不再是所谓的要素,融合戏剧、舞蹈、影像等元素作为音响和演奏动作的延伸存在,一切因表达而异。
主创们通过自制打击乐器及自创演奏方式进一步探索音乐表达的可能性。据了解,为创造新的声音质感,粗壮的竹子、洗衣机内胆、金属水管都派上了用场。比如,为了演出时可以呈现延长的刮奏和特别的共鸣效果,《弄影》团队寻找到合适长度的竹子自制大型刮瓜,试图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获得不同的速度和音色效果;洗衣机内胆通过钢条焊接摇身一变成为大型水琴,不仅复刻了水琴原有的形状,更放大了乐器的音量,改变其音色;切割成不同长度的金属水管,通过管子的长短获得了演出所需的音高。演出中,在大锣上滑动的 " 仙女棒 " 则是使用新型演奏工具锣用刮奏棒(egongwand),呈现了似鲸鱼叫声或低声喃喃自语的音色效果。
两架无人弹奏的博莱斯勒自动钢琴让现场观众感受了剧中 " 影子 " 的空灵现身,在佩戴传感器的舞者刘驰以及打击乐手张永韵的 " 起舞弄影 " 间,月下清影在琴键中翩然起舞。" 这次使用的传感器是它的开发者小提琴家、作曲家 Mari Kimura 送给我的礼物,它通过运动读取参数,嫁接到音响和多媒体影像中,在这个过程中舞蹈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演奏,这是一种概念上的创新,也是一种音乐舞台创作的新思路。"《弄影》艺术总监、作曲郭艺帆介绍说。
创意挑战,呈现艺术概念新视角
舞者随着打击乐手挥动鼓棒落下的鼓点起舞、自动钢琴飞舞着琴键,与舞台对话、打击乐手顺着多媒体艺术家马仕骅设计的影像滑动 " 仙女棒 ",在剧场撩动波澜回音 …… 在《弄影》的呈现中,打破了物体间的 " 各司其职 ",一切皆可奏乐、皆可舞蹈、皆有着与彼此相似的轮廓、纹理与质感。" 就像影子一样,映在地板上的影子看不见本体的细节,有着和本体相似的轮廓和看似地板的纹理,我们想挑战用更为现代的手段在舞台上表达这些,让观众收获一个多维的艺术体验。" 谈起关于《弄影》中 " 影子 " 的创作,郭艺帆兴奋地说道。
各种创新元素的相互碰撞丰富了《弄影》的形态,也赋予了《弄影》不一样的挑战,特别是对于舞者。《弄影》的编舞曾莹分享道:" 佩戴在舞者身上的传感器非常敏感,动作的速度、力量都会影响乐器的发声,现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也区别于平常曲目固定的节拍,为了演出呈现的精确性,我们和打击乐手和科技都要不断地磨合、练习,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弄影》用新的音乐剧场体裁碰撞多元的创意思维,是剧场的又一场新鲜的实验。《弄影》的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表示:"《弄影》的舞台,有演奏家、钢琴、音乐,但音乐却是人工智能演奏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是抱着非常实验的态度去做这个作品的,选择了科技的态度去探索以音乐为核心的剧场作品,非常有意义,希望有创意的青年艺术人才加入我们,原创实验一切皆有可能。"
据悉," 周一星剧场 " 自推出 "2022 剧场作品元年 " 概念后,已完成了一场场突破与创新的实验,给羊城的艺术舞台带来了创艺惊喜。" 周一星剧场 • 野生单元 " 接下来将带来关于舞蹈剧场作品的探索实验,与青年舞蹈艺术家肖智仁联合制作带来舞蹈剧场作品《面影 2》,探索面具、舞蹈、肢体与剧场的无限可能。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