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08-31
“入学攻略”来了,请查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转眼,已经到了八月底,伴随着雨水带来的凉意,家里的 " 神兽 " 们终于快开学了!

调整生物钟、采购新文具、检查假期作业 …… 如今,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有很多,古人入学也有这么多程序吗?文脉君这就送上一份古代 " 入学攻略 "。

冬季学期,曾经很流行

上学的时候,有春季学期、秋季学期,你听过冬季学期吗?

其实,冬季学期在古代还挺流行的。那时候,农业生产才是重中之重,到了农忙季节,人们根本没空管教学,所以没什么农活的冬天,就成了热门开学时间。

在汉代,学生入学时间主要有 3 个。东汉的农事活动专书《四民月令》上,具体介绍了当时的开学时间,是在 " 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 "。

其中,正月和八月这两个开学时间,和现代时间差别并不太大。只是在天寒地冻的农历十一月,2000 年前的学生们,还得迎来他们的新学期。

到了南北朝以后,冬季入学已经成了主流。比如《北齐书 · 李铉传》中就有 " 春夏务农,冬入学 " 的说法。

宋代也是如此,南宋大诗人陆游就曾写过一首《秋日郊居》,虽然写的是秋天的事情,其中却提到一句 "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这里的 " 冬学 ",陆游特别写了个注释,说 " 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差十几岁,也可能是同班同学

在历史书上,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少年天才,12 岁就成了丞相的甘罗、7 岁写下 "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的骆宾王、14 岁就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晏殊 …… 是不是古人上学早,才能小小年纪就满腹诗书呢?

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小朋友入学年龄,是个 " 玄学 "。同一间 " 小学 " 的同学,相差十几岁,都算是正常情况。

汉代的礼制著作《大戴礼记 · 保傅》中记载,"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这里的 " 出就外舍 ",指的就是入学读书。据说,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等大名鼎鼎的文豪,都是 8 岁正式入学。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早早上学,同样相传是汉代人写的《尚书大传 · 略说》里,就还写到有人 " 十有三年始入小学 "" 十五始入小学 "。

△吴敬梓雕像

后世也有不少知名 " 大龄入学少年 ",写下《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就是其中之一。吴敬梓曾常年居住在南京秦淮河畔,由此还有了 " 秦淮寓客 " 的称号。

在江苏文库 · 研究编《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吴敬梓》里,收录了一首他 30 岁时写下的《减字木兰花》,在这首词里,他感慨自己 " 学书学剑,懊恨古人吾不见。株守残编,落魄诸生十二年。"30 岁的他已经有 12 年求学的经历,由此推算,他正式入学的年龄大概已经 18 岁了。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吴敬梓》

最潮 " 校服 ",文豪、皇帝亲自设计

从常见的运动服,到标准的小西装,再到定制的汉服 …… 这几年,校服的种类和款式可以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潮。

电视剧中的古代读书人,基本都是宽袍大袖,这种衣服一般被称为 " 深衣 ",自汉代就受到文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不过,深衣基本上是种通用服饰,文官、武将、礼官都能穿,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

南宋时候,朱熹重建 " 白鹿洞书院 ",还亲自主持讲学。他钻研古籍,考证《礼记》中所记载的深衣款式,又结合了自己的研究,做出了被称为 " 朱子深衣 " 的服饰,还详细记在了他的《朱子家礼》。

△元禄本朱子《家礼》插图(图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朱熹推崇的这套深衣立马就流行起来,成为当时儒生的统一服饰。后来还传到了国外,在日韩服饰中有一些礼服上,还能看到朱子深衣的影子。

不过,官方统一的 " 校服 " 样式,还是明初朱元璋设计的。江苏文库 · 研究编《江苏风俗史》中记载,明初,朱元璋《诏复衣冠如唐制》,给社会各个阶层规定了标准服饰:当官的用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普通人则用四带巾,杂色,盘领;乐工则要头戴青万字顶巾,系红绿帛带 ……

△《江苏风俗史》

在朱元璋看来,像国子监这样的学校培养士子,将来更是要从中选拔官员,是国家人才的摇篮,所以读书人穿的衣服,也应该像官员们那样有个标准。于是,他下令让工部用玉色绢布制衣,至于样式,则采用了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带,形成了定式,称为 " 襕衫 ",发放给了国子监等学校的官学学生们。

考上第一名,8000 文奖学金等你拿

书院读书的学生,家里贫困怎么办?

没关系,只要你学习成绩好,奖学金就少不了。

早在宋代,官府就会给太学的学生们提供饭菜,还有额外津贴,一度达到每个月 1300 文。明代,不仅管饭、给衣服,还能免除自己和家里人的徭役。这些福利,大多都是生活补助,只要入学,基本人人有份。而 " 膏火 " 钱,才是真正像 " 奖学金 " 那样,按照成绩给予的奖励。

所谓 " 膏火 ",顾名思义,其实是说油火。古代没有电灯泡,读书就得点油灯,也要花费不少钱,所以膏火钱一开始也是一种补助。不过,后来慢慢变成了书院对优秀学子的奖励。

江苏文库 · 研究编《江苏地方文化史 · 常州卷》中,就收录了清末常州著名的书院——龙城书院的 " 教学大纲 "。

△《江苏地方文化史 · 常州卷》

这份《龙城书院致用经古精舍章程》中介绍,经古精舍是书院里专门讲授经史词章的学院,每年一共有十课。通过考试评选出超等二十名、特等三十名、一等九十名。

三个等级中,能考上超等的都是 " 顶尖学霸 ",第一名能拿到 8000 文膏火钱,即便是超等最后一名,也发 1600 文。如果拿到特等,最多 1200 文,最少能有 800 文钱。评上一等的话,到手的膏火钱在 600 文以内。

但是,要是这 110 个名额里都没有你的名字,那么不好意思,经古精舍这份膏火 " 奖学金 " 就完全没份了。

△常州府学大成门

龙城书院的其他精舍也有同样的膏火钱奖励,靠着这种奖学金机制,不少有才但是囊中羞涩的读书人,也能靠自己的努力拿到一份不菲的收入,起码够自己日常花用。所以很多家境不好的书生,往往更加上进读书,积极参加各种考试。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文颖 郑文静

图 | 中国丝绸博物馆、《江苏地方文化史 · 常州卷》

相关标签

开学时间 陆游 教学 东汉 春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