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需求快速增长,长春市交通拥堵情况不断加剧。对此,今年,长春市成立了交通管理委员会,通过统筹推进交通综合治理,力争构建 " 绿色、畅达、文明 " 的现代化交通综合治理模式,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出行变化。
在 " 治堵 " 中,涉及到的建委、交通、城管、教育等部门都放出哪些 " 大招 "?即日起,本网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关注!
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多个环节,需要市、区各级政府机构协同发力。
今年,长春市交通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长春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制定了《长春市交通综合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及 2022 年行动计划》。
长春市建委作为交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全市的交通综合治理工作,组织邀请了国内一流专家、一流研究机构成立了长春市的交通研究中心,从调结构、增效率、强管理三个方面系统推进,编制了《交通综合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和 2022 年重点任务》,形成了 " 工程治堵、政策治堵、公交治堵、管理治堵、科技治堵 " 工作思路。
截至目前,先后分四批次下发 436 项具体措施,已完成 352 项,剩余 84 项措施正在全力推进。
2022 年,长春市建委在供给侧持续坚持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世纪大街快速路、北湖大桥维修加固、东南湖大路延长线等 137 项重大市政工程项目。
轨道网全覆盖
今年,长春市建委加强轨道、快速路 " 双快 " 体系建设,推进地铁 1、2、3、4 号延长线,地铁 5、6、7、9 号线等 8 条轨道线路建设,力争 2025 年轨道运营里程超过 200 公里,基本实现中心城区轨道线网全覆盖。
与此同时, 启动世纪大街快速路 ( 新建 12.5 公里 ) 和开运街、前进大街快速路辅道建设,进一步补充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统,补齐立体交通设施功能。预计到 " 十四五 " 末,建成快速路里程累计超过 120 公里。
完善 " 骨架 " 道路
目前,长春市人民大街下穿隧道工程已经建设的如火如荼,南出口收费站建设已经提上日程。
启动人民大街下穿隧道、北湖大桥维修加固等重点骨架道路、桥梁建设,在完善干路网络,逐步消除四环路运行瓶颈,缓解四环路交通拥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打通 " 毛细血管 "
城市 " 毛细血管 " 道路微循环,是城市畅通的关键。
年内,长春市将打通九台路、金华路、南湖中街等 20 条断头路、卡脖路,完善路网结构,畅通微循环,缓解区域路网运行压力。
打造立体交通体系
今年,长春市交通管理委员会率先从解决重点区域、学校周边、快速路网周边的人车混流着手,计划建设飞跃东路天桥、吉大一院地下通道等 11 处立体过街设施。
11 处工程力争于年底完工,减少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保障行人安全,促进绿色出行。
畅通 60 处 " 堵点 "
完成 60 处交通运行不畅节点治理,按照 " 小改造,大成效 " 的思路,挖掘节点潜力,提高服务能力,缓解局部区域交通压力。
其中:前进大街与蔚山路交叉口,我们实施了压缩渠化岛、增设待转区、调整信号配时等措施,改造后,左转车辆行车路径更加顺畅,排队长度明显缩短,通行效率提升了 20%;亚泰大街小南立交南段,本次改造封闭了现状调头口,消除了节点的拥堵和安全隐患,使亚泰大街快速路更加安全畅通;北远达大街与长新路交叉口,利用桥下空间增设了左转和直行两条车道,交叉口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车辆通行有序规范,通行效率提升了 19%。
经评测,已完成治理的 60 处交通运行不畅节点,通行效率平均提高 18%,市民问卷调查满意度均超过 80%。
长春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增强交通供给,继续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统筹组织全市快速路、主干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立体骨架;着重补齐短板、畅通道路微循环;压茬推进学校、医院、商圈等交通运行不畅节点改造;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完善沿线立体过街设施;建设城市绿道网络,提供更多自行车及步行空间;为广大市民朋友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交通出行环境。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