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8-31
为了这些“老宝宝”们,精神科医生成了“戏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俗话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老人健康长寿,

是一个家庭宝贵的财富。

忙碌了一辈子,

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应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快活日子,

但现实是,

无数长寿的人们,

正面临着老年痴呆症的威胁。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

通常会出现记忆力下降,

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的症状,

年纪越大,

反而越像个孩子,

这无论是对于患者本身,

还是对于照看者来说,

都是一件麻烦事儿。

近年来,

随着家庭题材的影视剧热播,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现状和照料问题,

逐渐引起关注,

在一个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

如何看待老年痴呆症,

就是如何面对即将老去的自己。

" 戏精 " 与 " 作精 "

人老了,

避免不了会有些 " 糊涂 ",

而送去医院住院的老人,

往往是痴呆病情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

遗忘、猜忌、多疑、暴躁 ......

什么样的情况都有。

敏感,又 " 作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老年精神大科主任陈斌华,

和老年痴呆患者打了 20 多年交道。

他接近患者的策略,

是 " 伸手不打笑脸人 ",

他总是笑眯眯地跟患者打招呼,

几次之后,

患者就会对这张笑脸形成条件反射,

认定他不是陌生人。

接下来,就是 " 飙戏 " 时刻,

80 多岁的老爷爷,

总担心工资被孩子拿走,

陈斌华就打印了一张类似的存单,

还要来练习点钞用的模拟币,

给足了老爷子安全感。

78 岁的老奶奶,

老年痴呆伴发抑郁,

担心儿女出意外,总是吵着要回家,

陈斌华每次查房都会假装打电话,

掏出手机一通自言自语,

再告诉患者,

儿女们在电话里说了,一切都好。

平日里在病房走动,

陈斌华就像幼儿园老师一样,

故意逗患者开心,

而这些已经 " 糊涂 "" 不明白事儿 " 的老人,

也会给他可爱的回应。

" 戏精疗法 ",有用

一些新来的医生不懂陈斌华的 " 套路 ",

问他这种 " 戏精 " 上身的操作有什么说法,

陈斌华表示,

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

和小孩差不多,

" 平时怎么哄骗孩子的,

就怎么对待他们。"

这些善意的谎言可以让他们开心,

和患者 " 搞好关系 ",

更利于推进积极治疗。

在南京一家养老院,

有一个 " 老小孩成长中心 ",

专门为认知症老人开设,

这里的护理人员,

各个都是演技精湛的 " 演员 ",

带着老人上课、办活动、玩游戏 ......

想方设法地哄老人开心,

活脱脱一个老年版的幼儿园。

我们常说,

" 人老了,越活越回去了。"

老年痴呆症患者更是如此。

对于一些不了解老年痴呆症的人来说,

曾经稳重成熟的父母垂垂老去,

反倒变得和小孩一样 " 胡闹 ",

这种反差让人无法接受,

但反观儿时,

父母育儿何尝不是如此,

对着一个不讲道理、只会哭闹的婴儿,

付出无法丈量的耐心。

不指责、不争辩,

顺着他们的认知,

也是尊重生命老去规律的一种方式。

目前,

中国有超过 1.8 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60 岁及以上老年痴呆患者约有 1507 万,

预计到 2030 年,

中国老年痴呆人数将达到 2220 万,

2050 年将达到 2898 万。

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关键,

是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礼记》所谓 " 孝有三,

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关爱老人,

不止是 " 能养 " 那么简单。

老去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结局,

化身 " 戏精 " 斑衣戏彩又如何,

那也是尊重生命规律的一种方式。

编辑丨安周霜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央视网综合钱江晚报、中国新闻网、北京青年报

相关标签

老年痴呆 浙江大学 医生 长寿 幼儿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