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2-09-04
北交所设立一周年! 贵州联手北交所助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2021 年 9 月 2 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设立,中国证券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有了主阵地。抢抓北交所设立机遇,一年来,贵州积极加强与北交所对接交流,推动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成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贵州服务基地并揭牌运营,为贵州中小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加油助力。

一年来,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西南基地在黔开展大中型宣讲活动 7 次,覆盖企业 135 家次、270 人次;走访调研贵州拟挂牌、拟上市企业 23 家次,覆盖 210 人次,贵州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合规意识不断增强,效率意识不断增强,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优的信心不断增强。截至目前,新三板累计服务贵州挂牌企业 72 家,存量挂牌公司 37 家,合并市值 27.55 亿元。其中,累计 38 家公司定增 62 次,融资 47.47 亿元。目前,省内已有三家公司在北交所辅导备案,上市工作正有序推进。

未来,双方将以战略合作为契机,以贵州服务基地为纽带,聚焦贵州特色优势产业,深挖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加强业务培训及政策宣传,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调研,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维度的上市工作服务,助力更多中小企业在全国股转公司挂牌、在北交所上市,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红利,有效助推企业提高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创新发展。

拓展阅读:

北交所设立一周年 " 七问七答 "

1. 北交所宣布设立一年来,市场运行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改革成效?

2021 年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这是对资本市场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内容。总体看,设立一年来,北交所成功开市并平稳运行,基础制度四梁八柱搭建完成,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运转,融资交易功能不断强化,打造主阵地的企业、制度、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要素在不断集聚,北交所实现了稳起步,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支持了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截至 2022 年 9 月 2 日,北交所上市公司 110 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 77%,民营企业占比 90%,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 双碳 " 和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23 家公司为国家级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企业(不含尚未正式公布的第四批企业),2 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平均研发强度达 4.6%,是规模以上企业的 3.3 倍。部分公司用资本市场融资突破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在稳链补链强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 235 亿元,平均每家 2.1 亿元,有效助力企业提高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二是构建了一套特色制度安排。北交所以试点注册制为牵引,在遵循交易所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构建了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服务对象精准包容,四套上市准入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创新企业,上市企业中既包括国家级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企业,也包括具有创新特征的传统行业企业;既有利润过亿元的大型成熟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也有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发行上市便捷顺畅,依托与新三板一体发展优势,提升审核效率,发行上市更顺畅、预期更明确。从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 140 余天,目前有企业从受理到过会最短用时仅 37 天。融资机制按需灵活,除公开发行外,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挂牌阶段平均进行 2 次定向发行融资,单次融资 5000 万元左右,上市后已有 5 家启动再融资,形成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缓解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交易制度便捷高效,提供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多种交易方式,契合中小市值股票特点需求。持续监管宽严适度,贴合中小企业实际,平衡企业融资需求和规范成本。

三是发挥了市场的纽带作用。北交所在坚持独立发展、特色发展的同时,坚持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一方面落地转板机制,打通与沪深市场衔接,给企业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向区域股权市场辐射,为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夯实土壤根基。目前区域市场向北交所输送上市资源的路径已经打通,累计已有 760 余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上市公司留在北交所发展的信心坚定。创新试点与浙江省区域股权市场共建服务基地合作培育企业,开通挂牌审查绿色通道,已有 12 家浙江企业由区域股权市场转入新三板挂牌。

四是优化了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生态。北交所开市后,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踊跃,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合格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 513 万户,是宣布设立前的近 3 倍;500 余只公募基金布局,持仓市值稳步增加,VC/PE 加大投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RQFII 均已入市。112 家证券公司深度展业,初步形成一批深耕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服务的特色中介。券商、基金公司等投研覆盖力度加大,超 26 家券商共发布 500 篇余北交所、新三板公司的个股深度研报;超 600 家次机构参与 35 家北交所公司调研。21 家商业银行积极对接,共同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普惠金融的新路径。最高法出台司法保障意见,财政、工信、科技等部委协同促进,与 66 个省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合力逐渐形成,协同促进市场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稳增长、稳就业、稳民生的重要力量。受内外部复杂环境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民营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生产经营更容易受到冲击,迫切需要金融支持。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 "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 的要求,强调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帮助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作为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北交所的设立和运行,对于增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落实 " 六稳 "" 六保 " 要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韧性意义深远。下一步,北交所将聚焦 " 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 的总目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市场尽快实现规模积累,完善市场融资交易功能,健全市场产品体系,继续发挥好 " 主阵地 " 辐射带动作用,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 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在上市路径和上市审核方面有何特色安排?

北交所坚持与新三板一体发展和制度联动,以公开市场的持续多轮次融资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企业可以在发展早期即对接资本市场,通过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发展壮大、规范运作后申报北交所,实现 " 边融资、边发展、边上市 ",上市路径更丰富、成本更可控、预期更明确,过程更顺畅。

北交所设立同步试点注册制,发行上市审核贯彻注册制总体要求,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要求发行人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同时配合开展现场检查、现场督导等方式,切实保障审核质效。开市以来,发行上市审核工作整体运行良好,初步形成一定特色。一是精准包容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申请上市公司客观上表现出规模偏小、发展阶段偏早的共性特征。在严格把关财务真实性、经营与内控合规性等条件性问题的前提下,上市审核充分体现对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规律性问题的精准包容,在创新属性上既支持科技创新,也支持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二是充分发挥存量企业监管优势。北交所申报企业均为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公司,已经过挂牌准入、持续信息披露监管,北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在已披露信息方面简化披露要求,通过审核问询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针对性。三是有效利用券商持续督导基础。充分利用前期主办券商的督导基础,实施保荐机构与持续督导券商一体化,加强保荐机构责任,审核过程中强化尽职调查针对性,持续督导期间满足特定条件可简化核查。

北交所始终秉持 " 开门办市场 " 理念,积极畅通咨询沟通渠道、加强政策解读和培训交流、强化审核标准公开、提升全流程信息公开水平,不断完善各项机制安排,已初步形成了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行上市审核生态。

3. 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公开发行融资约 2 亿元,如何看待北交所市场的融资功能?

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融资金额体现了与其发展阶段的适配性,市场融资功能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北交所公开发行单次融资从 0.4 亿元至 17 亿元不等,既能满足优质公司的大额融资需要,又能保持小额融资的灵活便捷,有效缓解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挂牌阶段平均进行 2 次定向发行融资,单次融资 5000 万元左右。近八成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创新领域,重点用于研发中心建设和产能扩张,助力企业提高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在北交所上市后还可以适时启动再融资。可以讲,这种按需、小额、多次的特色融资制度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优化中小企业资产负债表结构。虽然北交所公开发行融资金额看似不大,但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而言却意义重大,同时在疫情影响等背景下对于支持经济稳增长、防风险大局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4. 北交所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及创新属性如何?开市后新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及创新属性如何?

截至 2022 年 9 月 2 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共 110 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 77%,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 双碳 "、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体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形态。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稳健、创新属性突出,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较为匹配。从经营情况看,2021 年北交所公司增收又增利,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 32% 和 25%;平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 15%,盈利质量较高,净利润 5000 万元以上的公司超四成。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彰显了较为强劲的发展韧性。从创新情况看,目前北交所共有 23 家国家级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企业(不含尚未正式公布的第四批企业),2 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上市公司 2021 年度研发支出合计 35.52 亿元,研发强度平均 4.6%,平均研发强度远超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

2021 年 11 月 15 日北交所开市以来,共有 32 家新上市公司,均属民营、中小企业。从行业分布看,主要来自高端装备制造(8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7 家)、新材料(6 家)、新能源(5 家)产业。从经营业绩看,新上市公司处于营收规模快速增长、净利润质量不断提升的阶段。新上市公司 2021 年营业收入合计 161.54 亿元,平均增速 29.50%,最大增速 92.91%;净利润合计 13.54 亿元,平均增速 23.93%,最大增速 139.58%。从创新情况看,新上市公司中有 8 家为国家级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企业。新上市公司 2021 年平均研发强度 4.65%,单家公司研发规模最大达 1.61 亿元。

新上市公司中不乏市场认可度高的细分行业龙头。惠丰钻石的人造金刚石微粉被确定为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0 年全球市占率约 11.5%,2021 年国内市占率高达 15.9% 且增速高达 22.3%。海泰新能是晶硅光伏组件 " 小巨人 " 企业,是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司的核心产品超高效板块互联单晶硅太阳能光伏组件获得 "SNEC 十大亮点点评 " 吉瓦级金奖及荣耀奖,并于 2020 年跻身为 BNEF 第一梯队组件生产商。

5. 北交所目前在审企业有多少家?整体质地如何?

北交所开市以来,各项制度有效运转,市场生态明显改善,企业申报发行上市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22 年上半年,累计受理 115 家企业。截至 2022 年 8 月 25 日,北交所共有在审企业 127 家,其中 5 家已提交证监会注册,4 家已通过挂牌委审议待报会注册,6 家因财务报告到期等原因中止审核,其他 112 家企业处于问询回复状态。

从行业分布看,在审企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行业。在审企业共涉及 30 个大类行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 家)、专用设备制造业(15 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 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0 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0 家)、医药制造业(8 家)、仪器仪表制造业(7 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 家)、通用设备制造业(5 家)等,上述行业合计占比 70.87%。其中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22 家,占比 17.32%。

从经营业绩看,在审企业整体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上述企业 2021 年平均营业收入 5.46 亿元,增长率为 36.34%;平均净利润 5,151.04 万元,增长率为 67.40%。平均研发投入 2,667.07 万元,研发强度 5.98%,其收入和利润增长率分别较北交所已上市公司高 14.03 和 56.30 个百分点,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强度均与已上市公司相近。部分企业技术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表现较为突出。

6. 北交所目前在辅企业有多少家?整体质地如何?

截至今年 8 月 25 日,北交所在辅企业为 288 家,其中 86 家为今年新进入创新层公司。在辅企业 2021 年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8 亿元、3757.75 万元,近两年分别复合增长 17.82%、27.75%。其中,近三年营业收入、净利润持续增长的在辅公司有 143 家、96 家,成长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行业分布看,118 家公司属于高端设备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占比超四成。从盈利水平看,归母净利润超过 4000 万的公司有 85 家,已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位水平,在辅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 13.34%,较现有挂牌公司整体水平高 7.12 个百分点,与北交所上市公司基本持平。从创新属性看,288 家在辅企业中研发强度超过 4% 的公司有 170 家,超过 5% 的公司有 123 家,81 家在辅企业为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7. 今年以来新申请挂牌公司经营状况及创新属性如何?挂牌同时进入创新层公司经营状况及创新属性如何?

今年 1 至 8 月(截至 8 月 25 日),新三板新增申请挂牌公司共 229 家,是去年同期的四倍。从经营业绩看,229 家申请挂牌公司 2021 年平均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 3.43 亿元、3174.14 万元,均为去年同期申请挂牌公司的 3 倍左右,明显优于存量挂牌公司。从创新属性看,229 家公司 2021 年平均研发费用 1485.46 万元,是存量挂牌公司均值的 1.83 倍。其中,有 111 家为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 48.9%,创新属性较为突出。

1 至 8 月(截至 8 月 25 日),新增挂牌公司 142 家,是去年同期(52 家)的 2.73 倍。从经营业绩看,142 家挂牌公司 2021 年平均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 3.30 亿元、3132.45 万元,分别为去年同期挂牌公司的 1.95 倍、2.67 倍,明显优于存量挂牌公司。从创新属性看,142 家公司 2021 年平均研发费用 1534.93 万元,是存量挂牌公司的 1.64 倍。其中,有 56 家为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 40.58%。

2022 年新增的 142 家挂牌公司中,新增挂牌同时进入创新层的公司共计 15 家。从经营业绩看,2021 年平均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 3.70 亿元、3043.84 万元。从创新属性看,15 家公司 2021 年平均研发费用 1695.33 万元,高于新增挂牌公司整体水平,9 家为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六成。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北交所 贵州 中小企业 资本市场 融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