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近年来,水城区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通过优化人才创业环境、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创新人才成长激励机制等形式,着力打造人才新高地,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本领过硬的人才队伍支撑,乡村振兴一线人才济济,活力无限。
沉到第一线 干到最实处
在乡村振兴一线," 第一书记 " 承载着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待。他们始终坚持 " 干 " 字当头,大力弘扬 " 马上就办 " 抓落实、" 真抓实干 " 善作为 " 的作风,主动作为,沉到一线,在乡村振兴中出实招、下实功,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
水城区发耳镇白岩脚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峰就是其中一员。驻村五年来,他一直将 " 百姓事无小事 " 这六个字牢记在心,用双脚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
高峰认真履行 " 一宣六帮 " 主责主业,探索抓学习、强堡垒、防返贫、推产业、建村庄、优治理、树新风、办实事驻村工作 " 八法 ",真正沉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将工作做到最实处。
同时,不断在建强基层党组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群众发展观念、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优化乡村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展才华、出成绩。
五年来,高峰累计筹集 397 万元资金及 78 万元的物资,投入到白岩脚村的各项建设中,先后组织建设了党员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3 个,建成集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农业文化活动室、农村大舞台、党建宣传专栏等为一体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 1 个(占地面积 1000㎡),建设完成 1000 立方米的冷库一座,建成村集体示范基地 1 个、育苗基地 1 个等等,为白岩脚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线 " 开良方 " 焕发新活力
水城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成立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通过实行农业技术人员包保机制、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指导、农技人员农业 " 三服务 " 行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走进乡村,走进田间地块,对农户进行指导、培训,并在全区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实用技术示范点打造,着力推动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按照技术人员下沉、技术服务到位、服务成果落实的要求,农技人员按照农业技术人员包保机制,分片对各乡(镇、街道)农业产业进行指导,围绕产业布局、良种选择、科学种植、田间管护等各个环节 " 开良方 ",实行 " 一条龙 " 指导服务,切实解决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截至目前,水城区建成专家人才库 200 余人,共选派高级农艺师 16 名,累计指导建成农业实用技术示范点 25 个,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5 万亩,在龙场乡、顺场乡创办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
乡愁引人才 返乡助发展
近年来,水城区比德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 " 乡愁感召人才、环境吸引人才、服务留住人才 " 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乡情感召、创优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保障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在外创业的营销人才、退役军人、企业老板等人才回归创业,推动镇域经济提档升级。
比德镇坚持在乡土人才上下功夫,对其进行全覆盖调研摸排,并分类建立在外乡土人才库 21 人、后备干部库 46 人。有的放矢精准招商,成功吸引了一批在外经商办企业人员返乡创业。
目前,比德镇已入户登记 8 户,建设了比德镇思源综合创业园、微晶面板制造加工厂(Ⅰ期)及腾达制衣厂等项目,计划总投资 6000 万余元,将带动 1000 余人就业;达成签约项目 8 个,预计项目总投资 2.68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 134%,全年签约项目到位资金 1.6 亿元(人民币),完成年计划的 160%;即将落地项目 2 个,拟投资 1 亿元,开创了在外经商办企业人才返乡投资建设新格局。
李梦秋
编辑 王欣 / 统筹 蔡小兰 / 签发 高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