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顺丰接连陷入 " 保价赔偿之争 " 的漩涡中。
9 月 13 日媒体报道,杭州萧山的小刘近日在顺丰下单同城急送,把 20 克黄金送到住在拱墅区的客户处。20 克黄金,市场价值约 8000 元,小刘特意进行了保价,保价金额 8000 元。不料 2 小时后快递员打电话说黄金丢了。9 月 11 日,小刘接到了顺丰官方客服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表示 " 愿意赔付 2000 元 ",小刘当即表示不接受。此事一度冲上热搜(详见今日快报 A4 版)。
几天前,深圳一名夏女士投诉称,自己花费 11000 元买了一部全新未拆封的 iPhone13 Pro Max 手机,通过顺丰快递寄给江苏的家人,不料被弄丢了,但根据保价规则,顺丰最多仅能赔付 1000 元。尽管后来顺丰将赔付金额提高到 2500 元,夏女士还是无法接受。
今年 6 月媒体报道,23 万元成交的钻石寄丢了,顺丰根据保价只愿赔 7 万元。不必一一举例了。尽管 " 保价之争 " 牵涉不止一家快递公司,但作为行业中深得消费者高看的顺丰频频在 " 保价件 " 业务上 " 翻车 ",令人错愕。一个向来以安全可靠为 " 卖点 " 的公司,给出如此糟糕的 " 成绩 ",真是令人失望。顺丰方与其和那些被丢件的客户 " 缠斗 " 不休、以尽可能少赔钱为目标,不如好好想一想如何修补品牌上的洞眼。
按理说,客户只要付了快递费寄出快递,就和快递公司达成契约,快递公司就有责任保证快递件的完好无缺。快递公司利用人们担心贵重物品的心理,让客户额外支付一笔所谓的保价金,本应保证丢失件后能 " 按价赔偿 ",这才符合 " 服务增量 " 内涵和预期。可如今,安全性没保障不说,还在赔偿金上打折、看人下菜,那这个保价机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挽回了客户的部分损失?给客户添堵专用?
不能等值保价的 " 保价 ",还能叫 " 保价 " 吗?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保价的问题上总是存在物品价格和赔偿价格的巨大落差,那就有可能 " 激励 " 某种心理的产生:漠视丢件甚至觊觎被保了价的贵重物品。几年前,某地一快递员心生歹念,偷盗保价包裹内黄金被抓获。显然,贵重物品在打上保价标签后更容易 " 暴露 " 于人前。而如果赔偿金低于物品价值,就可能 " 怂恿 " 某些人铤而走险。这也为快递公司加强内部管理提了个醒。
从速度上比拼,到服务上比拼,这是快递业必然经历的阶段。但 " 保价赔偿 " 乱象难消,并非偶然,让人对快递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捏一把汗。做生意,开拓项目,这很好理解,但不能淡忘契约精神,让消费者心寒。
最新消息,杭州萧山的小刘的黄金也找到了。此前,经过协商,顺丰将 8000 元保价金额全额先行赔付到账。这一结果令人欣慰,顺丰的此次 " 等值赔偿 " 实际上做出了某种改变甚至 " 示范 ",这是值得鼓励的。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 高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