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张亮 记者 葛小林)个人征信报告已成为人们的第二张 " 身份证 ",一旦失信不仅影响个人信贷,还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正因如此,一些不法分子冒充金融工作人员,打着 " 贷款逾期影响征信 "" 征信修复、洗白 " 等旗号,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今年以来,溧阳警方共计接报虚假征信类诈骗警情 33 起,损失 700 余万元,平均个案损失超 20 万元。
现代快报记者从溧阳市反诈骗中心了解到,近日,市民李某接到一个自称是某金融平台的工作人员,说因为李某注册过 " 某某金条 ",现在这类金融产品都要下架,需要将贷款额度全都取出然后再注销,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李某信以为真,将贷款额度全都提取到自己的银行卡上。对方又将李某拉进了一个会议群,群里的一名自称是银保监会的工作人员,向李某出示了 " 工作证件 ",要求李某将提取的额度都转账到提供的账户中,便可注销关闭 " 某某金条 "。李某在将提取出的近 10 万元转出后,对方还继续让其从别的贷款软件继续提现,李某才发觉被骗。
据反诈骗民警介绍,今年以来,溧阳警方共计接报虚假征信类诈骗警情 33 起,损失 700 余万元,平均个案损失超 20 万元。易受骗人群多数有过校园贷记录或贷款平台注册记录的人,少数 "80 后 ""90 后 ";少数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少数没有贷款但可能通过互联网搜索下载过借贷软件的人。
警方提醒市民,官方的个人征信处置流程规范,个人征信无法通过人为修改,不可能仅打几个电话就搞定。凡是声称让当事人将款项转到指定账户、消除征信污点的,都是诈骗。如果认为自己的征信可能存在潜在风险,请牢记:去正规银行办理点查询征信情况,切勿轻信所谓的网上征信报告,因为网上P图制假很容易。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不要轻信,更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网站链接填写个人信息资料,特别是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要高度警惕,牢记 " 不给钱、不汇款 " 的原则,一旦提到转账、汇款等字眼,直接挂断电话。任何单位或个人要求操作转账,无论理由多么合理,不在线下见到真人面目、不确认对方身份之前,一律不转账。
(警方供图 编辑 高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