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9 日,随着 4 艘科考船在南京鸣笛启航,2022 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启动,南京等地同步启动干流考察,江苏 30 多名科考队员参加本次江豚科考。
本次考察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组织,长江中下游 6 省(市)渔业主管部门、有关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考察覆盖有长江江豚分布的长江中下游干流、鄱阳湖、洞庭湖以及部分支流汊江水域,由 120 余名考察队员、20 余艘渔政船艇同步实施。
2017 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种群数量约为 1012 头,种群极度濒危。继 2006 年、2012 年和 2017 年后,本次考察是第 4 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建军表示,作为长江中食物链的顶端,长江江豚保护对维护长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至关重要。长江十年禁渔以来,江苏持续完善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联合巡查、联席会议机制," 人防 "" 技防 "" 群防 "" 预防 " 协同发力,搭建起全方位、立体式 " 一机 + 四防 " 监管体系,为长江江豚的休养生息、代际繁衍创造了优厚的自然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
" 我们希望通过分段同步的流域性的考察,能够掌握长江江豚的底数,进一步掌握它种群数量的变动和分布格局的变动,这次长江干流的流域考察,从宜昌到长江口一共安排了四支考察队伍,分段同步考察,每段的长度大概在 400 公里左右,用时计划都是 8 天。"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介绍。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本次考察在新技术运用上,除了延续以往目视和被动声学两种成熟的考察技术外,还采用影像辅助观察系统和环境 DNA 技术两种新型监测技术。影像辅助观察系统是长江江豚野外观察技术的补充之一,通过连续对考察水域实施同步拍摄,辅以后期人工智能 AI 识别,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观察队员观察能力差异导致的种群数量估算误差,有助于客观记录和分析长江江豚种群现状。同时,影像辅助观察系统拍摄的视频也将同步记录长江沿岸带生境、岸线、航运等环境信息,有助于分析长江江豚的生态环境状况。
另一个新型监测技术就是环境 DNA 技术,它是一种新兴的物种监测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对长江干流水样的连续采样,获取水样中残留的水生生物种类信息,获取物种在水域的分布范围、相对种群数量等信息。基于不同水域的江豚分布与相对密度等信息,有助于对长江江豚分布数量极少江段的分布信息进行补充。尽管这两个技术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相对成熟的目视和被动声学考察技术,但可对现有观测技术做有益补充,在未来长江江豚种群及生境监测中具有较大潜力。
此外,考察还加大了长江江豚的水下噪声监测力度。除了关注人类活动及常规的水环境理化参数外,此次考察将水下噪声作为重要的生态影响因子之一,评估长江航运发展对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的影响。与 2017 年相比,相关环境及噪声监测的位点增加了一倍,监测力度大大加强,将为在江豚重要栖息地开展船舶限速限航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指出,长江江豚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此次科学考察是长江十年禁渔以来的首次科考,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状况,科学分析长江江豚种群变化,客观评价长江禁渔效果,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据了解,本次科考还有一些专业的社会组织和公益团体参与其中,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处姜盟、丁兆宸均作为科考队员参加江苏段考察工作。姜盟说," 这一次汲取了各方力量来共同参与保护,利用这样一次考察,可以让我们了解保护区之外的江豚。"
据了解,科考船自南京出发,至上海返航。目前,在两天的考察中,已经发现了不少长江江豚的身影。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卢河燕 张然 综合中国新闻网、中国江苏网
图 | 来自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