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9-21
从:-)到熊猫人,表情包已经40岁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近日,

表情包迎来了自己的 40 岁生日。

从 1982 年卡耐基 · 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创造 ":- ) ",

到如今 " 万物皆可表情包 ",

在线上交流深度融入生活的当下,

表情包似乎已经成为 " 沟通之盐 ",

表情包 40 年进化史 ↓↓

" 父母辈 " 的表情包

1982 年 9 月 19 日,

电脑上的第一对表情字符,

" :- ) " 和 " :- ( " 诞生了,

它们被用来区分发言是玩笑还是严肃。

网友们纷纷表示,

颜文字是 " 老网虫的回忆 "。

此后,

拟人化的 Emoji 表情,

大开脑洞的各种 GIF 动图、图片表情出现。

表情包已经成为人们的 " 沟通之盐 "。

因为太习以为常,

一旦缺少表情包,

便会感觉每一句话都有难以启齿之感。

没有表情包,还怎么好好聊天?

交流是一个多维度的行为,

除了所说内容外,

表情、神态、动作都可以起到辅助表达与理解的作用。

由于感官的单一性,

线上文字交流时常会造成误解,

这正是我们离不开表情包的原因。

比如,

单纯的文字表达时常让人分不清

是在开玩笑还是进行严肃表达,

一旦加上 " 狗头 " 表情包,

立场与情感就会清晰很多。

经历了 40 年的发展,

表情包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

构建起了可以内生与外延的话语逻辑。

很多网友在聊天时

只发图不说话就可以聊很久。

图片拥有文字表达所难以发挥的直观特性,

因此在纯粹的沟通作用外

还兼具娱乐意义。

表情包自身也成了一个文化系统,

并且衍生出了自身的亚文化子集。

比如众多明星表情包、萌宠表情包、影视表情包,

通过生动的视觉元素

搭配精准的文字描述,

让不少网友久久沉浸在制作表情包、

收集表情包的过程当中。

表情包便于广泛传播

与二次创作的特性,

使它们成了传播学中讲的 " 模因 "。

万能的 " 模因 " ——熊猫人

人们在创作表情包的过程中,

完成自身情感的投射。

当一个明星深受观众喜爱的时候,

他的表演很可能会被 " 粉丝 " 截图

做成一个又一个表情包。

近些年,表情包在沟通交流之外,

也释放了一些社会意义层面的溢出效应。

比如代表 " 悠闲 " 的微信表情包去掉口中的香烟,

有网友因此调侃,

"10 多年的表情包都戒烟了,

你还在等什么?"

还有一些活泼可爱的文物表情包,

比如传统佳节的饺子表情包、月饼表情包、粽子表情包,

都在用新形式激活历史文化因子,

成为传统文化与新兴青年之间的信使。

中秋节后的 emoji

因表情包产生的误会

表情包为交流带来快乐与便利的同时,

也造成了一些阻碍。

比如,

当发送 " 微笑 " 表情时,

很多中老年朋友想表达的可能是友好、欢迎,

而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中,

这却是鄙视、生气的象征。

因此,表情包的使用要慎重,

一旦产生误解,

很可能 " 有理说不清 "。

为了和长辈交流,

有些网友努力寻找 " 正常 " 表情包。

或直接加入长辈阵营。

但有网友对表情包的普遍使用提出了质疑。

还有网友表示,

自己表情包的使用取决于聊天对象和场合,

对朋友会发很多 emoji,

但是比较严肃的工作场合,

还是会用纯文字沟通。

如今,

表情包已经 40 岁,

可以预见,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

表情包依然会是我们沟通的好伙伴。

编辑丨安周霜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央视网综合潇湘晨报、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