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9-22
专家:心脏骤停4分钟内急救最有效,区域复苏中心建设非常迫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新快报讯 9 月 15 日至 22 日,"2022 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年会暨中国急诊技术大会 " 在广州举办,会议间隙,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主席、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系于学忠教授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率仍然较低,区域复苏中心建设非常迫切。建议依托高水平综合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建设复苏中心,确保复苏所需的相关学科、人员力量、技术和设备得以高效协调运作,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当地最高水平的救治。

同时,复苏中心也应着力打造公共急救体系,为警察、公务员、消防、保安、学生等特殊人群做好复苏知识普及和培训、协助做好公共场所 AED 的布控和可及性,使心脏骤停患者在院外能在 3 分钟内有急救人员和抢救设备。

800 多家医院纳入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

于学忠教授表示,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的建设,是急诊人全面深入落实 " 健康中国 " 政策的行动体现,成立四年来,以构建急诊命运共同体为使命,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以创新驱动为急诊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目前各大城市的 800 多家大型医院已经纳入其中。

" 让全国相应的专业技能都达到精准化的高度,这是成立的初衷。" 于学忠教授表示,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将不断凝聚 " 急诊力量 ",促 " 省市县 " 各级急诊医联体无缝衔接,提高急诊核心能力,建立科研转化基地,开展多中心研究计划,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急诊专家库,传递可视化科普信息给大众等多体系纵深均衡发展。

本次在广州举行的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汇聚全国各地的急诊同仁,设置高学术价值的专业性讲座、论文报告,共开设 20 余个专场、百余位国内专家授课,讲解各类急诊临床救治技能规范理念,提高基层急诊医学理论技术、推动新时代急诊领域创新转化能力。

推动建设复苏中心,提高专业救治能力

" 别的科可以说是救死扶伤,但急诊科是要起死回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心肺复苏方面。" 于学忠教授告诉记者,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这类患者抢救的时间窗口只有 4 分钟,超过 6 分钟未及时抢救,大脑便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果能够立即进行有效的复苏,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恢复。

为改变目前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仍然较低的现状,于学忠教授建议,可以建设以复苏中心为抓手,建立健全院内、院外一体化的急救体系。

其中,复苏中心在院内的建设应该包括空间与设备、流程管理、多学科团队、质量监控等内容。例如,需要医院根据实际情况、病人需求,设置多功能的抢救床,把所有心肺复苏所需设备整合到抢救床上,能迅速完成插管、按压、通气等救治措施,配备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甚至有条件的医院配上 ECMO、血液净化设备等装置; 同时加强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室 ( EICU ) 建设,并与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等多学科合作,保证各种救治措施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实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质控管理,保证救治质量的稳定性。

院外确保 3 分钟内有 AED 和急救人员

" 心脏骤停的患者当中,87% 的患者是在院外发病,他们中,80%-90% 是心室颤动,最好的复苏办法是电击除颤。" 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副主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处置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主任蒋龙元教授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还表示,让普通公民都参与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中,意义非常重大,AED 的普及为公众参与抢救创造了条件。

专家们呼吁,必须积极推进公众心肺复苏知识的培训,尽可能多地在公共领域配上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各地应当做好警察、公务员、消防、保安、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复苏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脏骤停患者在院外能 3 分钟内有急救人员和抢救设备。

采写:新快报记者黎秋玲

相关标签

专科 医学 广州 讲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