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畔,芳草长堤,水鸟翔集,鱼游浅底,已成为各地摄影爱好者追逐的打卡胜地。城市的繁华、行人的悠闲、鸟类的安适,鱼儿的嬉戏,构成彼此的风景,俨然一副现代版的 " 清明上河图 "。
和谐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得益于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了自然、交通和水域的空间性。如今的伊通河,是集水生态、水文化、水哲学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景观,而这一切,还要从 2016 年那个起点说起。
水生态,河畅水清的母亲河新生
在 2016 年,长春市启动了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由分管市级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定期召开会议集中破解资金、征拆、工程建设等难题。
在治理过程中,长春始终把重心放在解决水污染、提升水环境质量上,组织多家国内知名专业治水团队参与设计,一河一策制订整治方案;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方案专家组组长,对方案进行把关论证;全面推行治水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严格组织考核验收,实行按效付费;聘请东北市政院、中科院生态中心作为第三方技术咨询和评估机构,对工程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投资见效、水质达标。
经过五年治理,水环境工程方面,累计完成吐口治理 124 个,新建污水干管 120 公里。完成河流清淤疏浚 347 万立方米,清理河道垃圾 16 万立方米,河流内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设了 3 处人工湿地,完成了南溪湿地等生态工程,河流生态得到有效改善。75 个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伊通河水质明显改善,2022 年伊通河靠山大桥国考断面,1 到 8 月水质达到四类水标准,与 2015 年同期相比 COD、氨氮、总磷指标分别改善 75.6%、97.6%、83.3%。水安全工程方面,全面提升全流域防洪标准,伊通河主河道达到 200 年一遇标准、其他水系干流达到 50 年一遇标准。水生态工程方面,伊通河全流域新增景观节点及健身场所 100 余处,新增绿地 1350 公顷 ; 新增南溪湿地、富裕等 17 个公园。
水文化,勾勒城市风貌的景观带
对于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长春市民都有着自己的态度,最中肯的一条评价,莫过于长春人的默契:" 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 "。如今,伊通河治理成果陆续显现,特别是伊通河中段 " 三区、五岛、十园 ",为两岸不同区域带来了人文景观。随着伊通河中段 " 五岛十园 " 的陆续开放,11 座桥梁完成改造提升,22 座驿站陆续投入使用,33 公里绿道全线贯通,将工业、电影、民俗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 " 五岛、十园 " 的景观之中,在两岸沿线布置 83 件雕塑艺术作品,让雕塑走向百姓。
南溪湿地公园占地 310 公顷,因生态得到恢复,吸引了东方白鹳、绿鹭、池鹭、红嘴鸥等 20 余种鸟类游禽,已成为摄影家的天堂。在这里,举办了以 " 东北民俗 + 湿地文化 " 为主题的冰雪活动,共吸引游客 3 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南溪湿地公园节假日接待量每日可达约 2 万人次。走进南溪湿地公园,入眼的尽是绿草、蓝天、白云、栈桥、莲叶;" 儿童乐园趣味活动区 " 的滑梯、吊环、绳桥、沙堡,南溪的 " 沙滩帐篷区 ",12000 平方米的草坪区,以及玉带滩细软的沙滩浴场,是消夏露营大片艺术的秀场,也是回归自然,逃离城市的忙碌与焦虑的自由港。
坐落在现代诗公园的诗歌将来馆,馆内设置未来诗歌展示厅、诗歌书吧、多功能厅等功能区,预留百年诗歌作品手稿展示空间,让诗歌的魅力在时间的作用下意味悠远而绵长;青少年夏令营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选取伊通河为训练场地,累计培训 1000 人次。
水文化生态园以 " 水文化 " 为主题,集水文化生态主题、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文创产业集群于一体,成为长春文化新地标。经过治理,伊通河沿线景观已经成为记录长春历史、展现城市文脉的城市地标,并连接成线,成为呈现秀美风光的景观带。
往事如影区,囊括渔航文化公园、工业轨迹公园、治河纪念公园、影像民俗公园四大园区,以城市记忆和民俗文化为主题,带人们回味这座城市发展的本源,体会河流文化的底蕴;月光如弦区,涵盖月荷文化公园,松涛诗画公园,以自然风光和仿古建筑为主题,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重新回归清新自然的生活态度,感受恍若隔世般的古韵氛围;乐活如歌区,包括欢乐节庆公园、体育休闲公园、农耕生态公园及湿地拓展公园,既是景观风光带,也是生活游乐场,带来更多的交互式体验,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伊通河中段绿道举办了全国徒步大赛长春站活动,共 3 千余名徒步爱好者参加,广大市民已开始共享治理成果。
水哲学,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的有序对话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位前身是始建于 1932 年的长春市 " 第一净水厂 ",老长春人俗称 " 南岭水厂 ",因此,它又被称为 " 南岭 1932"。在南岭净水厂内,保留有十几座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韵味,一批日伪时期等具有数十年历史的净水设备也保存完好,甚至可以正常运行、使用。整个区域堪称一处宝贵的城市供水工业遗迹。2015 年 11 月,长春市 " 第一净水厂 " 迁址新建,这座已供水 83 年的净水厂完成了历史使命,留下了全国省会城市中难得一见的稀缺资源—— 35 万平米生态绿地,也留下了一处不可复制的净水工业文化遗址。
2016 年,这里作为长春的城市更新、改造与再生代表性项目,按照 " 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绿化资源、最大程度尊重历史文化遗迹、最大程度塑造城市生态活力 " 的设计原则,启动了规划设计、改造建设。在改造过程中,从保留历史文化遗迹的角度出发,通过将城市工业历史遗迹保护、城市生态绿地呈现、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进行融合,以 " 水文化 " 为主题,在尊重历史、凸显生态、植入产业、融入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以及生态植被,通过腾笼换鸟、修旧如旧、适度增新、新旧并置等手法,将园区改造一新、亮点纷呈。
自 2018 年 10 月 1 日正式开园以来,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始终立足于文化艺术与城市更新相融合的禀赋,按照 " 文化艺术体验传播、博物馆文教科普、城市乐活休闲、主题商业服务 " 四大业态进行产业布局。其中," 文化艺术体验传播区 " 为园区重点打造的核心板块,主要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及艺术设计机构、文化艺术展馆、艺术收藏展示空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音乐厅、文化艺术展演及公共活动区等。通过主打 " 活动 " 牌、" 文化 " 牌、" 惠民 " 牌,先后举办了多场大型惠民活动及高规格展览。如连续四年举办 " 冬日里的阳光 " ——灯光主题文化惠民活动," 南岭 1932 市民生活节 ",吉林省暨长春市 " 六 · 五 " 环境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及 " 精神图示 " 双年展、" 英雄杨靖宇 " 百米长卷展、第五届 " 时代之光 " 中国油画展,承办 " 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 等系列消夏活动。目前,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已成为长春城市文化输出名片及文化艺术高地。
伊通河,作为长春的母亲河,用甘甜的乳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长春人;伊通河,曾是长春的地理符号,长春的历史符号,长春的文化符号。经过多年综合治理,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记录长春历史、展现城市文脉、呈现长春秀美风光的景观带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
来源:长春发布
编辑:王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