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汕头 2022-10-02
【和美汕头】汕头海湾隧道迎来“特殊客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建设技术指导周福霖专程体验通车后的海湾隧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9 月 30 日上午,汕头海湾隧道迎来了一位 " 特殊客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结构与抗震隔震减震控制专家周福霖。作为汕头海湾隧道院士工作室专家团队成员之一,周福霖看到自己曾经参建的、攻克了一项项世界级施工难题顺利建成通车的海湾隧道,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汕头海湾隧道是世界首座地处 8 度地震烈度区的海底隧道,也是国内首条采用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复杂地层、综合难度最大的大直径盾构法海底隧道。围绕高地震烈度跨海大直径盾构隧道修建技术,项目建立了钱七虎、孙均等院士专家团队,设立了周福霖、王复明、陈湘生等院士工作室,成立了盾构与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实验室,给项目团队进行技术指导。

今年 83 岁高龄的周福霖院士仍坚守在隔震减震领域教学科研一线。对于家乡汕头的这条海湾隧道,周福霖院士多次到现场调研指导,与项目团队一起,为隧道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引领和推动多项海底超大盾构施工技术创新。

据了解,作为国内首条建于 8 度地震烈度区的海底隧道,在隧道的抗震、减振技术研究上,汕头海湾隧道首创使用了在地质条件变化剧烈处,如花岗岩与中粗砂、花岗岩与淤泥土交界处等布置了 12 处消能减震节点(形状记忆合金棒),采用柔性连接处理一定程度上减小完全刚接的应力集中现象。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超弹性的性能,可恢复应变达 8%,极限应变达 17% 甚至更高。

周福霖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汕头海湾隧道建设的亮点之一是采用最先进的隔震减震技术。" 隔震就是在隧道外面包一层隔震层,大概有 20 至 30 厘米厚,是由弹性材料组成的。在地质变化的分界线或者有断层的地方做消能减震节点,万一发生地震,断层发生错动,隧道会‘错而不断’,它有变形但不会落水,不会断、不会坏。"

周福霖院士从小生活在汕头,穿行在这条全天候的过海隧道中,他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很欣慰。" 我小时候在汕头生活时只有轮船轮渡,当时礐石那边什么都没有,只有山和石头,去那边就是一次旅行,要做好郊游的准备,带上水和干粮。现在通行南北两岸只需要六分钟,南岸也真正成为汕头的中心城区。" 周福霖院士说," 非常感谢和赞赏隧道的建设者,他们非常辛苦。从隧道的建设、汕头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相信汕头未来会是一个既有长久历史底蕴,又有现代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美丽的城市。"

汕头海湾隧道自 2015 年开启建设以来,多位 " 两院 " 院士、权威专家,以及国内顶尖设计施工团队参与了海湾隧道的规划、设计、建设,有效破解穿越复杂地层等世界级难题,创下了 " 世界首座地处 8 度地震烈度区的大直径盾构海底隧道 " 等多项纪录,打造了一个具有示范性意义的百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地震高烈度地区隧道抗震设计,将对未来隧道抗震设计施工起指导作用,不仅丰富了我国水下大直径隧道建设经验,更为我国建设三大海峡隧道的世纪梦想提供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随着汕头海湾隧道工程的成功实施,其在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刀盘刀具系统适应性设计技术、水下隧道极软极硬复合地层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时的参数控制技术,以及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及姿态控制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提升了我国在极端工况条件下的超大直径盾构装备设计研发和应用能力,增强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装备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了盾构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等环节的持续发展,打破了国外大型盾构长期垄断的局面。

来源:汕头日报 记者 蔡晓丹

查看原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汕头 院士 中国工程院 技术创新 教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