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0-04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展示了一项怎样的研究?东大教授最新解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楠)北京时间 10 月 4 日,法国科学家阿兰 · 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 · 弗朗西斯 · 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 · 塞林格被授予 20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纠缠的量子态,揭示了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的潜力,为量子信息科学奠定基础。

△ 诺贝尔物理学奖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郭昊现任研究生《高等量子力学》课程主讲老师,他表示," 三位科学家先后利用纠缠光子进行开创性实验,证实了量子现象不遵循贝尔不等式。"

郭昊介绍,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回答了量子力学是否具有非定域性这一基本问题,也为量子信息科学奠定了实验基础。量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后两者均与量子纠缠这一独特的量子现象密不可分。

" 纠缠光子是指一对或更多处于纠缠态的光子,它们之间的‘关联’与空间距离无关。以纠缠光子对为例,若通过测量确定其中一个光子的状态,无论另外一个光子有多远,其状态都会瞬时塌缩到相应的量子态。这一现象可广泛应用于量子态隐形传输与量子密钥分发等量子信息技术领域。" 郭昊解释。

" 最初,关于量子力学非定域性的讨论出于纯哲学角度。后来,贝尔基于爱因斯坦等提出的 EPR 对概念以及隐变量理论将这一抽象的哲学思辨具体化为一个物理上可测的不等式,即贝尔不等式。" 郭昊指出,如果能够证伪贝尔不等式,则说明量子力学具有非定域性。三位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精彩实验研究最终回答了这一问题,也为延续数十年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之争划上句号,而这一成果又为量子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郭昊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教授是安东 · 塞林格教授的高足,他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方面作出过大量的贡献;同时我国还有很多活跃的量子信息研究团队,如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曾与合作者原创性提出了量子安全直接通信这一新型量子通信模式。

(图片来源 诺贝尔奖官网 编辑 范文静)

相关标签

贝尔 量子通信 信息技术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