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刷手机、加班后,双眼干涩、刺痛,有异物感、灼热感,可能是干眼在作祟。为让全民重视干眼这一常见高发眼病,爱尔眼科自 2020 年发起国内首个 "10.10 干眼关爱日 " 活动,率先发布《国人干眼多中心大数据报告》,首次提出、倡导以 " 眨眼操 " 作为干眼日常护理方式,并发布了《2021 国民生活方式与干眼相关性分析报告》。同时,随着 "5 大人群干眼关爱计划 " 正式启动," 干眼类型检查 + 个性化联合诊疗 " 开始走进大众视野。通过层层筛检," 量眼定制 " 一站式干眼诊疗方案,致力让民众的眼睛不再 " 干涸 "。
30-60 岁人群成干眼 " 主力军 "
干眼,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 , 并伴有眼部不适或者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除眼干眼涩外,还有眼睛灼烧、异物感、视疲劳、眼红刺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干眼临床诊疗规范专家共识(2013)》显示,目前,中国的干眼发病率高达 21%-30%,干眼患者人数预计已达到 3.6 亿。
" 干眼的病因与不良的生活行为、饮食习惯、室内环境息息相关。" 活动中,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兼眼表与干眼学组委员、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角膜及眼表学组副组长曾庆延教授分享了《生活方式相关干眼专家共识(2022)解读》的主题报告。
据了解,《中国干眼专家共识:生活方式相关性干眼(2022 年)》是由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等学术组织,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民情,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汇集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对干眼的定义和分类、检查与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形成共识性意见并进行全面更新。其中,爱尔眼科权威专家孙旭光教授、李绍伟教授、曾庆延教授、赵敏教授都参与了上述共识的制定。
报告显示,视频显示终端(VDT)每天使用时长超过 8 小时,平均每天睡眠时长少于 5 小时,长期配戴隐形眼镜,眼部化妆后清洁不彻底,长时间主动、被动吸烟,工作生活中常开空调和暖气,多高脂饮食、过量饮酒的人群易患干眼。从年龄上看,60 岁以上人群约占 30%,30-60 岁的工作主力人群约占 51%,而学生人群在治疗占比高的医院中,占比超 10%。女性更易患干眼,占比超 70%。
每天 10 分钟 " 眨眼操 " 可预防
" 轻闭眼两秒,紧闭眼两秒,睁眼再两秒 …… 一次训练 1 分钟,一天做 10 次。" 活动现场,卡通人物 " 润宝 " 重复示范眨眼操技术动作。
湖南省医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湖南省区副总院长段宣初教授介绍,眨眼时不仅可以将泪液均匀地分布到眼表,湿润眼睛,还能促进睑板腺分泌的脂质(俗称 " 油 ")排出,从而保护眼泪不被蒸发,提高泪膜的稳定性,以此预防干眼。
只是,干眼一旦患上,绝非靠滴眼药水就能缓解或改善症状。究其原因,源于泪膜分三层,每一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干眼。对此,长沙爱尔眼科角膜及眼表专科主任医师李宽舒博士一一介绍了水液缺乏型干眼、脂质异常型干眼、黏蛋白缺乏型干眼、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混合型干眼等五种干眼类型的病因及症状。
" 干眼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精准的分型诊疗很重要。" 李宽舒表示,患者一定要去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做科学综合检查。" 只有通过泪液分泌试验、眼表综合分析等一系列检查,专业医生才能评估干眼严重程度,判断干眼类型,从而‘量眼定制’一站式干眼诊疗方案,达到精准滋润、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大人群干眼关爱计划启动,科研探索不停歇
如今,媒体工作者、白领(含退休职工)、教师、互联网行业人员、儿童已成为干眼高发人群。基于此,爱尔眼科正式启动 "5 大人群干眼关爱计划 ",为他们分享国内干眼诊疗思路以及干眼日常保健知识,打造专属的干眼类型检查及个性联合诊疗方案。
据了解,自 2020 年发起国内首个 "10.10 干眼关爱日 " 活动,爱尔眼科在随后的两年里一直全力守护着干眼人群的 " 闪亮明眸 "。其间,爱尔眼科积极开展干眼科普宣教及全民干眼健康检查等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干眼防治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干眼,做好干眼预防。今年,是爱尔眼科成立 20 周年。爱尔眼科积极同步国际先进干眼诊疗理念,率先引入干眼 LiPiFlow 睑板腺热脉动、强脉冲光、0.05 环孢素滴眼液等治疗新技术,为广大干眼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同时,探索和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本次活动中,爱尔眼科重大科研项目《儿童干眼诊治研究》《白内障围手术期干眼诊治研究》《屈光手术围手术期干眼诊治研究》《快速泪液分泌实验多中心研究》同时揭牌启动,旨在守护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的干眼人群眼健康,用创新成果助力眼科生态高质量发展。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陈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