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剧姓 " 黔 "。贵州高质量发展的 " 黄金十年 ",贵州省黔剧院用 " 黔剧 " 写就了一串艺术注脚:2012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黔剧院新编黔剧《九驿图》,借奢香夫人初开黔疆的往事 " 故事新说 ",彰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再绘 " 新蓝图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贵州作为脱贫攻坚 " 主战场 ",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黔剧《天渠》以 " 当代愚公 "、时代楷模黄大发的事迹讲述 " 千年之变 ",体现了 " 一个都不能少 " 的铮铮誓言、" 不破楼兰终不还 " 的铁血壮志;从 " 脱贫攻坚 " 走向 " 乡村振兴 ",由山里女人成长为 " 当代女愚公 "、贵州时代楷模邓迎香,成为黔剧《腊梅迎香》的新主角,团结乡邻改写命运,是新时代贵州精神的 " 代言人 "…… 此外,反映返乡有为、振兴乡村的《大学生村官》;浙大西迁、弦歌不绝的《湄水长歌》,也成为这一时期黔剧的代表性剧目。
" 黔剧要能延续发展,需紧跟时代精神,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作为一名黔剧人,一定要学会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与时俱进。我们要‘发黔音’‘演黔事’‘唱黔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说。
让黔剧人自豪的是,过去的十年,借由黔剧所发的 " 黔音 "、所演的 " 黔事 ",一次次走出黔山,被更广大的人群所听到、所看见:《天渠》入选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并登上国家大剧院演出,向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腊梅迎香》上演以来,先后入选 2020 年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展演剧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不久前还入围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并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与全国各地的精品力作展开角逐。
《腊梅迎香》之后,贵州省黔剧院将用一部《无字丰碑》向党的二十大献礼。该剧讲述的是中共贵州省工委第一任书记林青的初心与使命、光荣与梦想。难能可贵的是,贵州省黔剧院近年来的几部大戏——《湄水长歌》《天渠》《腊梅迎香》《无字丰碑》等,均入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并多次代表文化部、贵州赴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访问演出。
经历 70 年的舞台演绎,一部部融合黔剧艺术的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黔剧佳作背后,无不是地地道道的贵州题材、贵州故事、贵州精神。近十年来,随着黔剧迈上 " 高原 "、迈向 " 高峰 ",象征着黔地也由 " 文化自觉 " 走向了 " 文化自信 "。
文化自觉 造就戏曲史上奇迹
以贵州简称 " 黔 " 命名的黔剧,源于黔地的一次文化自觉。
1952 年 10 月,首都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来自全国各地 37 个剧团、1600 多名演员济济一堂,共演出 23 个剧种的 82 个剧目。贵州缺席。" 时任贵州省省长周林在京,周总理叮嘱说:贵州一定要搞一个地方剧种出来。" 朱宏院长说。这年冬天,黔西贵州扬琴爱好者排练演出了《百日缘》《搬窑》两个剧目。这两剧融入了舞台表演,取名 " 文琴戏 "。
" 文琴戏 " 于 1958 年从贵州梆子、侗戏、布依戏等各地方戏中被选中,正式定名为 " 黔剧 ",成为贵州的地方代表剧种,《百日缘》《搬窑》因而被黔剧界公认为 " 黔剧之始 ";同年,贵阳市黔剧团成立,并在随后的发展中先后更名为贵州省黔剧演出团、贵州省黔剧团和当下的贵州省黔剧院。
到 1960 年,省内县级、地市级、省级的专业黔剧团发展到二十多家,爱好黔剧的 " 黔粉 " 填街塞巷、满坑满谷。贵州作家、非遗专家余未人当时在贵师附小教书,与贵阳市黔剧团毗邻。下课铃声一响,全班学生的童声念唱就高声响起,是黔剧《秦娘美》的韵白。在她的记忆中,那时黔剧已有代表性剧目:一是侗族题材的《秦娘美》,二是彝族题材的《奢香夫人》。她说:" 一个地方剧种,能够把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发掘、吸收过来,并作为自己的重点剧目排演,这在其他地方剧种中是十分罕见的。"
1960 年 5 月,周总理出访缅甸等国回程,在贵阳观看了黔剧,并为贵阳市黔剧团题词,将 " 黔剧热 " 推向一个高峰。两个月后,贵阳市黔剧团带着传统剧《秦娘美》《张秀眉》和现代剧《女矿工排》《红旗食堂》等剧目走出黔山,在京、沪、杭、苏演出,得到梅兰芳、周信芳、欧阳予倩、马少波、盖叫天等著名艺术家撰文赞评;《秦娘美》也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及东南亚国家放映,与当年观众熟悉的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齐名。黔剧由此 " 挂上号 "" 立得住 "" 传得开 ",成为戏曲百花苑中的 " 一朵山花 "。
黔剧由黔山腹地走进北京、走进中南海、走上大银幕,完成从坐唱到戏剧再到电影的艺术成长 " 三级跳 ",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这是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地方‘文化自觉’的觉醒。" 朱宏说。
黔剧申遗 迎来全方位发展
1983 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向艺术表演团体卷来,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娱乐方式的猛烈冲击下,黔剧与许多传统文化遗产一样,因没法适应现代人审美趣味的变异而风华不再。黔剧艺术日渐成为面向中老年群体的 " 夕阳艺术 "。这一年,13 岁的朱宏进入贵州省艺术学校黔剧班,师承黔剧著名小生邹秀钟。4 年后朱宏进入贵州省黔剧团时,黔剧已面临着生存的重重危机:没有经费、没有剧场,设备老化、人才匮乏,除了省里规定的剧目演出,团里仅有的任务便是每年的文化下乡。
" 改革开放后,由于多元文化的渗入和抢占市场,让我国戏曲艺术有些猝不及防,由于没有迎战的思想准备,一时间阵脚大乱。" 朱宏说,有的跌入低谷一蹶不振,有的丢失阵地、拱手相让,也有的在低谷中坚持并反思。在文化下乡的岁月里,黔剧人不论刮风下雨,不管冰雪凝冻,坚持把他们所学到并为之努力的黔剧艺术,连同他们的青春与激情,一起送到贵州偏远山乡的校园场坝、田间地头、农家院舍。在一次次的演出中,朱宏发现黔剧并不是真的乏人问津,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其他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无法替代和无法比拟的;当时的黔剧普遍缺少创新,存在着 " 老戏老演,老演老戏 " 的问题。事实上,一出好剧可以救活一个剧种: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一出《天仙配》赢得了广大群众对黄梅戏的喜爱;川剧《巴山秀才》为该剧种带来了振兴的气息。
朱宏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推广宣传和新剧创作上。2007 年,贵州省黔剧团与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牵手,录制并播出了《秦娘美 · 约逃宿洞》《叶贞 · 迎亲》《珍珠塔 · 赠塔》等 12 个黔剧片段,随着这些黔剧名段的播出,黔剧缩短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架起对话的桥梁。
2008 年,黔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迎来转折点。4 年后,贵州省黔剧团更 " 团 " 为 " 院 ",这意味着,贵州省黔剧院既是专业的戏曲剧团,又肩负 " 传承保护地方戏曲艺术、传播推广地方民族文化 " 的责任。身后是传统,眼前是未来,黔剧得以全方位并行发展。
黔剧剧目不断创新迭代。传统剧目 " 老戏新说 ",历史题材 " 接续文脉 ",现实题材 " 紧跟时代 ",红色题材 " 不忘初心 ",贵州省黔剧院保持平均每两年推出一部黔剧大戏,同时以前瞻性眼光筹划备选题材;注重舞台二度创作,并形成了由中国戏曲学院的导演和音乐、配器、指挥,铁路文工团的灯光设计组成的 " 三驾马车 ",为黔剧注入现代审美。" 对于老观众而言,他们喜欢陶醉于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中,而对当代青年观众群体来讲,他们则呼唤着富有时代风采的戏曲剧目。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作品要新老兼顾,内容要雅俗共赏,诸多内涵应包容其间。" 朱宏说。
2016 年贵州省黔剧团与贵州电视台合作拍摄的 60 集情景喜剧《欢乐黔剧》开播,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向民众普及黔剧。
黔剧音乐 " 两条腿 " 走路。语言和音乐是地方剧种最大的特色来源,贵州省黔剧院在原有乐队的基础上,成立贵州省民族管弦乐团。乐团成立后,加入了不少色彩性强的乐器,在为黔剧进行托腔伴奏、为角色塑造形象、为剧情渲染氛围上,表现力更为丰富;同时基于贵州本土的音乐元素、黔剧的音乐元素、黔剧的板腔体系创作民族音乐,用民族音乐会的形式宣传黔剧、宣传本土文化。《风华黔韵》民族音乐会走进国家大剧院,让黔剧首次以乐韵的形式走进中国最高音乐殿堂;大型民族管弦乐《黔韵华章》音乐会获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项目资助。
黔剧传承后继有人。2013 年,贵州省黔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联合创办黔剧史上第四期黔剧班,从全省 500 多个 12 岁孩子中选拔招收 30 名学员,学制六年,经四年北京学习、两年贵州实践,再挑选优秀者进入中国戏剧学院读本科。这批学员学成归来后,广泛参与到黔剧演出中。
"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 这是黔剧《湄水长歌》中的一句台词,更是贵州省黔剧院一直秉承的初心。" 黔剧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也是贵州文化符号和名片。" 贵州省黔剧院党委书记张亚西说。
文化自信 黔剧出山对接世界
经过 70 年发展,黔剧连续两届入选文华大奖,从 348 个地方剧种、几千余家专业院团中突围而出,站在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面前。朱宏 " 为黔剧谋发展 " 的底气与日俱增,但他很冷静地看到,传统戏曲毕竟仍然存在小众属性,受众群依然不大,在黔剧推广上,他仍在尝试着各种努力。
坚持线下演出,推进黔剧走进民间。贵州省黔剧院持续组织开展系列送戏下乡、文艺汇演、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工厂、进部队等文化活动,把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年平均演出 150 余场," 这些年我们在省内演出奔波时的路程都快绕地球一圈了。" 朱宏说。
开辟线上阵地,推进黔剧走向云端。依托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多彩贵州云等展演平台,持续输出黔剧产品。2020 年以来,贵州省黔剧院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演出,最多的一场线上演出,有超过 500 万名观众观看。
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贵州省黔剧院在下一个十年将亮出更多动作,黔剧产品形态更加丰富。贵州省黔剧院联合贵州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制作 26 集黔剧动漫,以动漫的形态普及黔剧,目前每期点击量为 18 万到 20 万;下一步计划拍摄黔剧电影。结合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特点,打造黔剧文创衍生产品。此外,朱宏还预备把黔剧的唱腔、念白、表演体系制作成专业教材,在职业高校进行试点,开展黔剧教学,黔剧未来的潜在受众、人才储备即在其中。
" 让一个西南地方剧种对接世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是朱宏下一个十年的志愿。
贵州省黔剧院 / 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