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刘璐璐 记者 刘峻)当下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越来越多人会购买一些常用药品在家中以备不时之需,但平时自行用药不规范反而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危害。日前,江苏省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邹颖为大家科普家庭用药的常见误区,提升家庭合理用药的安全意识。
误区一:感冒发烧了吃点抗生素就好?
答:抗生素是针对细菌类感染的药物,目前感冒 90% 以上都是病毒感染,这种疾病有自限性,一般五至七天就会痊愈,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但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如咳嗽的痰由白痰变成黄脓痰或者清鼻涕变成黄脓鼻涕,出现相关症状,再去医院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增高或 C 反应蛋白也升高,就可以考虑是否合并了细菌感染,按照医嘱去使用抗菌药物。
误区二:刚感冒的时候吃 1.5 倍或更大剂量的感冒药,药效会发挥得更快,更好地压制感冒症状?
答:大多数感冒药都是对症治疗的,按照常规剂量就可以控制症状。如果是流感高热,在服用常规剂量的退热药物四至六个小时后,出现热度复发等症状,再次用药不超过用药当天总量限定即可。
误区三:临近保质期或刚过期几天的药品还能吃?
答:不同厂家的标识方法不同,有效期会具体到某月或某天,如果标识具体失效期,到失效期前一天可以使用。
误区四:大人的药减半就可以给孩子吃?
答:假定是青春期孩子,部分感冒或退热药物的药品说明书中会明确标注不同年龄段应该给予多少剂量,按照说明书剂量给药即可。除此之外,当处方药不能判定药物用量时,不能简单掰一半药给孩子服用,会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求助医生。
误区五:胶囊掰开吃里面的粉末更有利于吸收,对于肠胃的刺激更小?
答:一般而言,胶囊不建议掰开服用。药品制作胶囊制剂是由于药品本身性状不够稳定,需要胶囊壳作为外包来促进药品的稳定性。就普通胶囊而言,掰开服用粉末可能会残留在胶囊壁里,也可能黏在口腔食道等,继而影响用量。如果药物的作用是缓释,服药后经过胶囊在胃里缓慢释放药物。而掰开服用会破坏胶囊的功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最终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误区六:饭前吃药药效吸收更好?
答:这需要根据每个药物的具体情况而定。药品在上市前都会进行食物对药物吸收有无影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因此判定药品饭前饭后用的效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药品说明书来定。若药品说明书无明确指定,多数药品饭前饭后都可以服用。
误区七:血压高了就吃药,正常就可以不吃药?
答:这种血压正常是来自于药物的作用。目前使用的降压药物如果停用,降压的持续性作用可能会延长一个月,因此部分患者停用降压药物后,短期内血压测量都会保持正常。但血压稳定停药,血压升高再继续服药,这种吃吃停停的情况反而会造成体内的血压波动,对高血压病人带来的危害更大。高血压患者除后期有其他的病理性因素等原因,大部分人都需要终身服药,因此坚持服药很重要。
误区八:吃多了以后怕影响血脂,多吃半颗他汀可以降低?
答:他汀可以降低血脂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这两个指标跟近期饮食并无较大关联度。因此不存在吃了油脂含量多的东西,多吃半颗他汀就可以降低指标,二者没有对应关系。
误区九:身上无论哪里疼,都可以吃点散利痛来缓解?
答:散利痛主要的镇痛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作用更多在中枢,改善头痛的效果会更好。其他部位的疼痛要具体对待,如女性痛经,布洛芬相对更合适;关节疼痛,则更推荐选择塞来昔布类的药物。因此不能产生疼痛就随意选择某一药物进行缓解,应急情况除外。
误区十:抗菌药物都可以用在外伤消炎上?
答:抗菌药物除已制成外用类剂型的,多数并不建议外用,原因是要保持细菌对该药物的敏感性,类似将阿莫西林片剂磨碎涂撒在伤口上的做法不建议。如果出现外伤,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使用碘伏、碘酒或双氧水等适合消炎的外用药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