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10-13
江苏人的OOTD,历代潮流单品穿搭指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最近的天气真够任性的。

记忆里还是炎夏,结果一夜入秋,冷得不行,这两天气温又在悄悄攀升。

最近有个网络流行语叫 OOTD,即 "Outfit of The Day" 的缩写,也就是 " 今日穿搭 " 的意思。

那么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也在翻箱倒柜,发愁你的 OOTD 呢?

其实,翻开《江苏文库 · 研究编》你会发现,关于江苏人的穿搭密码,前人早就替我们总结好了。

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单品,有的实用好搭,有的潮流先锋,总有一款适合你。

南京人

潮帽买不停

翻开古籍,你可能也会诧异。南京人怎么这么钟情于帽子?

这大概是刻在基因里的。从六朝时期开始,南京人戴帽子就比别人 " 潮 "。

按说从前的人忌讳白帽子,但是在宋、齐之间,没这许多讲究,君主休闲时偏爱戴个白帽子。

这个潮流影响了当时的年轻群体。那些国子生就爱裹着个白纱巾、白纶巾,再戴上个白纱帽。

当时有首叫《白纻歌》的古辞是这样写的:" 白纻质如月,轻如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

到了明代,想不到早年间衣衫褴褛的朱元璋也是个帽子爱好者。

" 铁笛道人 " 杨维桢是个诗人,也是个 " 潮人 ",他去见朱元璋时戴了个奇奇怪怪的器漆方帽。

朱元璋瞅着新鲜:" 这帽子什么名堂?" 杨维桢也挺能白话:" 此四方平定巾也。"

朱元璋一高兴,来劲了:好好好,就按这个样子颁行天下吧。

这款帽子不是朱元璋第一次被 " 种草 " 了。有回,他在南京的神乐观看到有个道士在结网,又上去问:" 这个什么名堂?"

道士说:" 这个裹头用的,用了万发俱齐。" 朱元璋说:" 好好好,给我来上三顶!"

" 剁手 " 这件事,只有一次和无数次。

△更多南京人戴帽子的故事,都在这本《江苏风俗史》里了。

苏州人

不换不舒服

虽然南京人爱帽子爱得发疯。

但是把这些 " 潮帽 " 拿到苏州去卖,未必卖得动。

《淮南子》里面不是早说过嘛,有个鲁国人不信邪,非要去吴越之地卖帽子,结果做生意吃了瘪。

纵观历史上的江苏各地,苏州绝对是潮流界的扛把子,各种单品风格各异,反差极大,而且总是能引发全国性风潮。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苏州古人的穿搭特点,那必然是 " 不换不舒服 "。

先秦时期,苏州人都是穿短袖的,就是所谓的 " 短袂攘卷 ",袖子越短越好,高高地卷起来,再配上 " 断发文身 " 的造型,堪称行走的荷尔蒙。

但这样的造型并不能满足苏州人,吴国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设计风格。穿衣服,就得穿好的。

《说苑 · 正谏篇》说:" 有绣衣而豹裘者,有帛衣而狐裘者。"

到明清就更不得了了。虽然当时的礼制严密,服饰等级分明,但爱漂亮的苏州人可不管这么多。" 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越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民间流行着两个新名词:" 苏样 " 与 " 苏意 "。凡服装新奇皆称 " 苏样 ",各种新奇事物则称 " 苏意 "。

特别是清代,苏州人穿衣服 " 衣则忽长忽短,袖则忽大忽小,冠则或低或昂,履则忽锐忽广。"

外地人看不懂,就编了个顺口溜:苏州三件好新闻,男儿着条红围领,女儿倒要包网巾,贫儿打扮富儿形。

不过苏州的潮流弄儿们可不在意。民国时期的《清稗类钞》不是写了:" 妇女妆饰,以苏州为最,犹欧洲各国之巴黎也 "。

△欲知苏州人为什么这么 " 潮 "?不妨来读读这本《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

无锡人

潮鞋风向标

和今天的潮流一样,谁占据了鞋子的市场,谁就占据了主动权。

明代,江苏各地都跃跃欲试。

南京有云履、素履,还有方头、短脸、毬鞋、罗汉靸、僧鞋等等,轿夫营还推出了一款爆款,火得一塌糊涂。

常州人对蒲鞋的爱 " 深入骨髓 "。他们甚至给常州本地往来于各个水道间的班船都取了 " 爱称 ",就叫 " 蒲鞋头 "。

所谓蒲鞋,就是采摘夏季开的芦花,待晒干后,搓成花绳,再嵌于鞋底,衬有棉花,厚实大方,防寒保暖。

不过把这种鞋发扬光大的,其实是无锡宜兴人。

古代有个姓史的宜兴鞋匠,到松江创业,别人的鞋多用稻柴心编织,而他用黄草制作,手艺好,卖相也好。

十里八乡的人没有不说好的,都愿意花大价钱去抢,那势头绝不亚于在商场里排队抢限量款的人们。

史鞋匠创业成功了,此后不断有宜兴人前去松江淘金,五六人成群,开了几百家门店,就买宕口蒲鞋。

对了,值得一提的是,西门庆穿的 " 细结底陈桥鞋儿 ",就是这种鞋。

价不便宜,到处都限购,当时能淘到一双,穿出门去,绝对是身份的象征。这也难怪西门庆会将这双鞋作为可以炫耀的门面亮出来了。

△古代衣履天下,商贾争赴的盛景,就写在《江苏手工艺史》中。

淮安人

山系户外风

要问这两年最火的风格有哪些?" 山系 " 绝对榜上有名。

疫情当前,亲近自然成了很多人的选择,那么捯饬得兼具颜值与实用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巧了,古代的淮安人也是这么想的。唐宋之际,淮安人就崇尚衣冠朴素大方," 非仕宦不衣缯帛。"

到了明代,男子便服多袍衫,衣袖宽大,下长过膝;女子穿宽袖衫、长裙,外着坎肩,称为 " 背心 "。

再到清代,家庭条件好的男子穿长袍马褂,袍用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礼时放下。或穿开衩箭衣,以便骑马射箭。

富裕的女子会穿旗袍,外着琵琶襟马甲,冬季还喜戴 " 渔婆勒子 "。

" 渔婆勒子 " 用黑平绒制成,分左右两片,呈鱼形,滚边,中间嵌宝石一块,各饰以银质 " 寿 " 字或一对鸳鸯,系扎在额眉之上。

最能体现 " 山系 " 特点的,是一些贫困农户的穿搭。由于古代生产力不高,棉花产量有限,他们会选择芦花作为制衣材料。

心灵手巧的农户可以将芦花做成冬衣内胆,还可以做出一种叫做 " 毛窝子 " 的草鞋,再配上一条芦花做成的毯子。

张煦侯的《淮阴风土记》里面就写到," 乡御寒之具,门有芦帘,地有火盆,覆首有毡帽,温足有茅窝子,四事具备,可以御冬矣。"

△其实 " 山系 " 只是淮安人穿搭的一面,翻开《江苏地方文化史》解锁更多可能。

多聊两句

江苏历代潮流单品的穿搭指南,可聊的还很多。

古时候,徐州产双丝绫、绵绸;连云港产楚布;扬州产半臂锦、独窠绫;镇江产衫罗绫、火麻布;常州还红紫绵巾、兔褐,还有皂布。

所以在古代,对于江苏人来说,OOTD 从来不是一件难事。

当然,现代也不是。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 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