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2-10-17
央媒看吉林丨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 吉林又被央媒“点赞”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0 月 16 日是第 42 个世界粮食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省时,曾作出过 " 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保护好黑土地这一 " 耕地中的大熊猫 " 的重要指示。

近年来,吉林牢记总书记重要指示,打好 " 黑土粮仓 " 科技会战,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

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跨上 700 亿斤、800 亿斤台阶,2021 年达到 807.84 亿斤,增长率居全国前十大产粮省份第一位,总产量居全国第五位 ……

这样一组组 " 数据 " 的背后,是一幅幅吉林奋力前行的动人画面。

这不,在世界粮食日这一天,咱吉林的 " 粮食和土地 ",又被央媒关注和点赞了 !

央媒聚焦吉林智慧农场," 办公室里干农活,你见过吗 ?"

央视新闻客户端将目光聚焦在了 " 吉林省西部地区素有 " 八百里瀚海 " 之称的大片盐碱地 ",这片昔日的 " 不毛之地 ",正逐步成为吉林省粮食产量新的增长极,呈现出一幅 " 碧水蓝天、草茂粮丰 " 的美景。

近年来,随着一批 " 新农人 " 的到来,吉林省西部地区素有 " 八百里瀚海 " 之称的大片盐碱地得到改良。

这群 80 后、90 后、甚至 00 后的 " 新农人 ",还带来了改变农作方式的新技术。坐在办公室里," 打游戏 " 一样,远程操作农机。

光明网也转发了这则报道。

另外,央视新闻客户端的《从会种地到 " 慧 " 种地 科技支撑粮食安全底气》报道中,也对吉林省大安市的 " 智慧农场 " 给予了关注,并对多位咱吉林的 " 种地达人 " 进行了现场采访。

央媒聚焦吉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助力黑土地上玉米喜获丰收

吉林省是世界三大主要玉米黄金带之一,为保护这片黑土地,咱吉林省的举措不少。这不,央视在 10 月 16 日就以《保护性耕作助力 黑土地上玉米喜获丰收》为题,聚焦咱吉林黑土地,记者实地采访咱吉林升级版保护性耕作的新模式。

央视将镜头锁定在了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省农安县。

农安县地处黄金玉米带上。眼下,在陈家店村,9000 多亩的玉米正在迎来收获期。今年玉米的长势非常好,个大饱满、色泽金黄。

记者还在采访现场,亲自展示了一根玉米单棒,这根玉米单棒重量大概在半斤以上,籽粒非常饱满,大概能达到 20 行。

根据央视记者的采访,今年在陈家店村,当地推广了新型条耕技术,让保护性耕作再升级。

在收割机后面的农机叫作条耕机。条耕机驶过的地块,秸秆带和种植带被间隔开。这样在来年播种时,既保证秸秆还田,同时播种区内没有秸秆覆盖,有利于地温回升,可以解决出苗率低的问题。

在央视的采访中,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学文认为,农安示范区通过新型条耕技术,有效解决当地因为秸秆量大,全量覆盖还田导致的地温低影响出苗,农机、农艺结合度不好的问题,实现黑土保育与粮食稳产增产协同发展。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同样得到央媒关注

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发布消息介绍,其在中国东北平原探索的多项水旱田增产技术获得成功。

2021 年以来,中科院在东北平原开展了 " 黑土粮仓 " 科技会战,旨在落实国家 "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 战略。

中国新闻网《中科院破译吉林西部中低产旱田 " 增收密码 "》是这样说的: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采用的 "324" 耕作及浅埋滴灌等组合技术在吉林西部中低产旱田实现玉米增产 33%。

根据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娟介绍,"324" 垄耕作技术是将原来 65 厘米垄距的 3 垄改成 2 垄,加宽垄距至 98 厘米后每垄种 2 行,如此一来,3 垄 3 行就变成了 2 垄 4 行。

吉林西部气候干旱,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障碍,100 多万公顷农田是中低产旱田,作物种植低产低效。这是中科院 " 黑土粮仓 " 科技会战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是吉林省粮食增产增效最有潜力的区域。

在吉林大安示范区长岭示范基地,测产专家组现场测产的结果是,常规传统耕作玉米产量为 9830.1 公斤 / 公顷,而 "324" 耕作为 13069.6 公斤 / 公顷。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周道玮介绍,新垄型增加了单株垄台占地面积,有利于根系养分吸收,增加肥料利用率。同时,新垄型还减少了垄台单位土体重的蒸发表面积,全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增加 72%,保墒效果显著。新垄型需要加宽牵引机械轮距,技术简单可定制,成本增加 2 千元 / 台。传统耕作每垧地一垄长 15385 米,新垄型每垧地一垄长减少 5181 米,每垧地起垄操作时间节约 34%,并起垄用燃油节约 21%。周道玮认为,通过新垄型耕作、浅埋滴灌及牛粪还田等高效循环农业技术,可实现吉林西部盐碱风沙土区玉米稳产增产增效,助力吉林省 " 千亿斤粮食 " 工程。

10 月 16 日是世界粮食日,光明网刊发了《3D 卫星丨保障粮食供给 在希望的田野上丰收耕耘》系列报道,其中同样关注到了咱们吉林省。

据报道,2015 年,吉林省公主岭市成为东北最早实施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的地区。多年来,全市积极落实黑土地保护、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累计实施 180 万亩,其中,秸秆深翻还田达 76.9 万亩。从过去种粮靠一家一户 " 单打独斗 ",到如今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批涌现,带动农户抱团种粮,丰收变增收。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吉林 央视新闻 央视 黄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