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十月渐末,又到了越冬的时节,近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在日常的监测中,记录到 6 种鸟类新纪录。合作区与全球候鸟的迁徙之约已拉开帷幕。白琵鹭,鹬鸻类,绿翅鸭、赤颈鸭等鸭类 …… 越来越多的候鸟加入合作区自然界 " 朋友圈 "。
(白琵鹭)
受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委托,珠海市观鸟协会在横琴开展日常鸟类监测时,于石栏洲观测到一群白鹭在红树林中栖息和觅食。" 难道是黑脸琵鹭来了?" 调查员换上双筒望远镜扩大观察范围,发现远处滩涂有白色鹭鸟在左右扫动觅食,这是典型的琵鹭觅食动作,又通过单筒望远镜放大确认,该琵鹭的黑色琵琶状嘴末端呈黄色,脸部黑色区域没有超过眼睛,可以确定为白琵鹭。
(仙八色鸫)
白琵鹭通常在粤港澳大湾区都是零星一两只混在黑脸琵鹭群中,这次是单独发现 3 只白琵鹭在滩涂上觅食,且比黑脸琵鹭抵达时间还早,实为意外之喜。这是横琴今年秋冬记录到的首批白琵鹭,同时也创下合作区的白琵鹭单次数量新高。
(巨嘴柳莺)
据悉,今年 10 月,珠海市观鸟协会团队在合作区已经记录到野生鸟类 82 种,其中,6 种为合作区鸟类新纪录,分别是:仙八色鸫、丘鹬、凤头蜂鹰、蓝歌鸲、巨嘴柳莺和黑枕王鹟,它们均为迁徙过境鸟。另外还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13 种,分别是白琵鹭、岩鹭、黑翅鸢、凤头蜂鹰、凤头鹰、白腹鹞、黑鸢、普通鵟、褐翅鸦鹃、白胸翡翠、红隼、燕隼、仙八色鸫。合作区成立至今,共记录到的野生鸟类超 200 种,意味着横琴生物多样性资源极为丰富。
(丘鹬)
横琴处于珠江入海口,西临磨刀门水道,东临十字门水道与澳门隔海相望,北与珠海南湾城区隔马骝洲水道相望,濒临南海。同时由于地处东亚 - 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飞经此地。区内多湿地(红树林、泻湖、滩涂、芦苇地及池塘)和常绿阔叶林等,具备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为多种留鸟、候鸟提供栖息和觅食环境。据珠海市观鸟协会专家预测,11 月中下旬合作区将迎来候鸟高峰期,在合作区越冬后,候鸟次年 3 月陆续返回北方繁殖地。
(燕隼)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刘心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