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10-25
秋意浓,人间桂花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一千多年前,刘禹锡亮出了自己 " 桂花粉 " 的身份,热爱桂花的名人何止他一个。乾隆帝爱桂花,曾在香山栽种,精心呵护;曹雪芹也爱桂花,《红楼梦》中不忘推荐神奇饮料 " 木樨清露 "…… 关于桂花的名人轶事数不胜数,在这香甜的季节,跟着文脉君一起寻味古今吧。

桂花的故乡是中国

说起桂花,人们总能想起天上广寒宫,月中寻桂子,这种带着仙气的小小花朵来自哪里?又是何时 " 飞 " 入月宫的呢?

其实,桂花的故乡就是中国。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桂花树,已经有 2500 多年的种植历史了。

早在战国时期,《山海经 · 南山经》中就有关于桂花的记载:" 招摇之山多桂。" 屈原在《九歌》中吟咏:" 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 ",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发现桂花的美味了。

西汉时期,桂花作为珍稀名木,多以贡品的形式植于帝王宫苑。汉高祖刘邦的臣下萧何曾在今陕西汉中南郑县圣水寺内亲手种下一株金桂,2200 多年过去了,如今这株汉桂树干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一年可以开两次花。

到了魏晋时期,就连桂花的传说都开始浪漫起来。王嘉在《拾遗记》中写到:" 不逾一年 , 王母果至。与昭王游于燧林之下 , 说炎帝钻火之术,取绿桂之膏,燃以照夜,忽有飞蛾衔火,状如丹雀,来拂于桂膏之上 ……"

即便这时的桂花已经是陪伴在王母娘娘身边的神树了,但距离它 " 登月 " 还有一段时日。

桂花入月宫,是在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 这时,吴刚伐桂的故事已经初具雏形。

隋唐以后,桂花被广泛栽培,到宋代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明末清初,一株不起眼的桂花树在南京乌龙潭落地生根,它见证了曹雪芹家族的兴衰,也陪伴过魏源潜心著书,如今 420 多岁的它是南京最高寿的桂花树,依旧年年香如故。

△乌龙潭的桂花树

皇帝也是它的粉丝

美好的事物,总是惹人怜爱,桂花的粉丝圈格外庞大。明清两代的皇帝,几乎都对桂花有着难以割舍的迷恋。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就是桂花的粉丝。他曾命人在万岁山(今景山)广植桂花树,每到丹桂飘香的时候,他就会登万岁山赏桂。据明史记载:宣德九年(1434)九月初一日,宣德皇帝率百官到万岁山登高赏桂,并即兴赋诗。

清代乾隆皇帝更会享受,他曾在香山种植桂花树,每年中秋前后必到香山玉华寺赏桂。宅家也想赏桂闻香,乾隆干脆把桂花树移植到了紫禁城内,相传紫禁城御花园里的桂花树,就是乾隆下江南时,从南京灵谷寺移植来的。

可适宜于亚热带气候的桂花树,抵御不了京城的寒冷,无法在自然条件下越冬,这可怎么办?

这也难不倒宫里的能工巧匠。他们把桂花树栽在木盆中,入冬前移入室内照料,所以当时北方的桂花树非常珍贵。

颐和园里,就曾有不少盆栽的桂花树。每到桂花盛开的季节,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及长廊等处,都要摆放百余盆盛开的桂花,同时在仁寿殿门前两侧各放置一盆高大的桂花树,以表达 " 两桂当庭 "" 双桂留芳 " 的意思。

诗词里的畅想曲

宋朝诗人俞桂有一首《偶成》,读来让人兴趣盎然:

吹来一圳报秋知,玉露金风正及时。戴了凉巾披野服,桂花香里看唐诗。

赏桂花时,不如一起读读诗。

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唐)刘禹锡

衙前有乐馔常精,宅内连池酒任倾。

自是官高无狎客,不论年长少欢情。

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刘禹锡认为,春天里桃红李白,花朵固然鲜艳,但都不如秋天桂花扑鼻的芬芳。

刘禹锡这两句诗换成时髦的流行语就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桂花忠实粉丝的身份暴露无遗。

他的好基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对桂花大加赞赏。"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翦春云绿。" ( 《有木诗八首》之《有木名丹桂》 ) 月圆之夜,树下赏桂,岂不妙哉。

《鹧鸪天 · 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易安居士在这首词中以群花作为衬托,通过对桂花形体、颜色、气味出神入化的描绘,水到渠成地给予桂花 " 自是花中第一流 " 的高度赞美。

不仅如此,对于屈原《楚辞》里写了众多花草,唯独将桂花置之度外,只字不提,女词人愤愤不平,恨不得与三闾大夫理论一番,又是一位桂花狂热粉没错了。

" 新南京人 " 李渔也深爱桂花。他在《闲情偶记》中写:" 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桂子飘香,合家团聚。此时想象月中有一棵五百丈高的桂树,树下嫦娥曼舞,玉兔捣药,天上人间共唱和,何尝不是一桩乐事,一首美妙的畅想曲。

吃掉这口甜蜜

一年里桂花虽稍纵即逝,但人们却有办法让它常相伴。

《江苏文库》中记录了江苏人如何吃桂花。纷纷落下的黄色花朵,可入菜、入茶,可入酒、入梦。

《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里写,苏州人主食大米,所以糯米糕团花样多,正月里的元宵、十二月里的桂花猪油糖年糕,是必不可少的香糯。

以前,苏州人家经常自己做桂花猪油糖年糕。新鲜摘下的桂花,泡水、沥干、加上糖和盐腌制,然后再泡水、再沥干。猪板油也要提前用白糖腌渍。正式开工时,先用蒸笼蒸一个大糯米团子,切成规矩的四方形,在每块上按两块猪板油,撒上若干糖桂花。

桂花猪油糖年糕吃的时候也讲究,要裹上蛋液在锅中慢吞吞煎熟,趁热吃,又香又甜又黏。小孩子最期待的,便是冬天里这道最经典的饭后甜品,嚼得双颊鼓起,吃完嘴唇上都多了层亮晶晶的猪油。

到了中秋,人们互赠月饼,也不忘了吃一口桂花。《江苏地方文化史 · 常州卷》中写,中秋节早晨,常州人要吃 " 糖芋头 ",或者叫 " 芋魁 "。这是一种小吃,用芋艿和以碱煮到烂熟,再加上红糖、桂花,一口下去直接化在口腔,香甜肆意,连鼻腔里都是满满的桂花香。

不仅有吃,还有喝。桂花酒的历史非常悠久。

《江苏文库》中《蒋捷词校注》记录,早在屈原《楚辞 · 东皇太一》中即有:"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这里所说的 " 桂酒 " 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祭祀或筵席上常用的一种酒。虽不能确定彼时的 " 桂酒 " 是否为桂花酒,但确是记录最早的 " 桂酒 "。

明朝高镰《饮撰服食笺》的菊花酒中明确提出:" 凡一切有香之花,如桂花、兰花、蔷薇,皆可仿此为之。" 徐炬的《酒谱》更是明确记载了博罗县用桂花酿酒的做法。

桂花酒好喝不?清初潘荣陛所撰《帝京岁时纪胜》记载:" 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味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 ……"

《红楼梦》还提到一种神奇的桂花饮料。第三十四回写到宝玉被父亲打了板子后,吃嘛嘛不香,结果是 " 木樨清露 " 让他回了神。这 " 木樨清露 " 就是桂花做的饮品。

正是烂漫秋日,何不带上书、带上糕点,与心爱的人,在桂花树下,大梦一场。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宋经纬 / 文 钱念秋 赵杰 / 摄

(编辑 周冬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