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10-26
榆中县“铁芯子”民俗文艺30年后再现魅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这个秋天,对于榆中县城关镇城关村的老百姓来说,任何 " 收获 " 都不及 " 铁芯子 "30 年后的 " 复出 "。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时值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榆中县城关镇城关村民俗文化 " 铁芯子 " 在栖云小镇进行展演。村民们从四面八方齐聚表演现场,和广大游客一道欣赏了精彩的 " 铁芯子 "、太平鼓、戏曲等文艺节目,演出现场,游客和村民一个个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据了解,距离榆中县最后一次 " 铁芯子 " 演出已过 30 余年,这次展演后,无论在服饰、内容、安全方面均呈现出了创新的魅力!更进一步加强了乡村文化振兴,使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

近年来,榆中县大力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活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推动 " 非遗 " 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时刻不忘将 " 非遗 " 工作、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各类 " 非遗 " 项目本身也获得了更持久的活力,实现了保护和发展双赢。其中城关镇城关村的 " 铁芯子 " 非遗项目可谓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项目。

国庆节期间,本报记者来到榆中县城关镇城关村,实地采访了 " 铁芯子 " 复出的点点滴滴。" 我们城关村的铁芯子是清末年间从高台县引入的,当时两位绅士张明德、章世杰来到我们村,邀请本村贤达在张家大院(现文成小学)传授铁芯子技艺,养出了金子贵、闫立鲁、吴有新、宋绍武四位第一代铁芯子传承人,自此,铁芯子成了城关村文艺表演不可或缺的项目。" 年届 8 旬的老艺人金建文在城关村非遗文化理事会理事长张伟德,理事、铁芯子负责人张吉文,方小平等老人的帮助回忆下,介绍了城关村铁芯子的传承经历。

张伟德告诉记者,城关村铁芯子主要是以戏剧方式展演,内容主要有 " 忠保国 "、" 刘备回荆州 "、" 断桥 "、" 花园卖水 "、" 穆桂英挂帅 "、" 三请樊梨花 " 等等,艺术上表演为秋千、花瓶等。解放后六十年代起,以 " 样板戏 " 为主,有 " 沙家浜 "、" 红灯记 "、" 白毛女 " 等。" 上世纪 90 年代初,村上玩了 3 年后,于 1991 年就停演了!说起来真是心酸。" 金建文老人的语言中夹杂着哽咽。" 说白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活困难,没有资金来源!" 城关村村委会主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豆文学接过话来说,自铁芯子引入到现在,百年来,无论是服装还是道具,都是自己筹钱玩耍,每逢过年玩耍时,东拼西凑些钱,根据需要添置物件,后来道具老化,服装破损严重,再加上生活困难,就简单买点粗料,然后再染上色使用。

" 现在好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对文化的渴求和生活品位有了更高的认知和追求,因此,全村百姓对铁芯子的渴望日益俱增。" 城关村党支部书记胡海燕告诉记者,自去年换届以来,村两委班子成员采取上问询、田间地头交心、征求意见等方式,把群众的心声、诉求收集起来,集中研究解决,一下手就急群众所想所盼,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铁芯子 " 做为重大事项,召开会议、起草方案,并于今年 3 月份上报城关镇党委、政府,镇党委和镇政府以最快速度与县文旅局争取项目,拨付 2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 " 铁芯子 " 非遗项目的传承,今天大家如愿以偿看到了久违 30 年的铁芯子,让群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播。

" 非遗 " 的传承,关键是让更多的年轻一辈了解和认识。为了将 " 非遗 " 项目做 " 活 ",同时让城关村的孩子更多地了解 " 铁芯子 " 和本村的历史文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上这门艺术,钻研进去,让 " 铁芯子 " 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今年以来,城关村特别注重文化基础设施等硬件的配套建设,建立了 " 铁芯子 " 非遗文化保护基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榆中县 " 铁芯子 " 传承人目前都已年过七旬、八旬,为了更好地传承、延续该民俗活动,榆中县城关镇城关村的老人们重整旗鼓,经过大半年的练习、筹备,组织方队旗手 20 人、锣鼓队员 48 人、铁芯子 6 台,将这项民俗文化展示给榆中百姓。村民金晶说 :" 记得小时候在正月,最喜欢看的就是‘铁芯子’,能从早上跟着看到晚上,这都一晃 30 年了,今天再次看到‘铁芯子’表演,一下子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真是太激动了。"

老艺人金建文耐心地向大家讲解到 :" 说起铁芯子表演,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一座铁芯子通常要 20 多人的团队齐心合力才能完成。而‘装’铁芯子,也少不了十来个人一起忙活,‘装’好一座铁芯子,全部过程得 4 个多小时。铁芯子在制作上讲究安全、美观、舒适,以高、惊、险、奇为特色。铁芯子高度一般为 5-7 米,设计为三、四层,每层上多则四五人,少则二三人。高低错落,就像一幅构图奇特、疏密有致、造形优美的立体图画。装扮成历史、戏剧人物的孩童摆出各自姿势,形成一组戏曲片段。" 据了解,以前铁芯子上面的装饰都是 " 纸活儿 " ( 主要是剪纸艺术 ) ,现在造型、制作工艺、演出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日益改进和完善,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

其实,做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铁芯子 " 自传入城关村以来,就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虽然人物悬在空中,但是既不会出险情,也不会感到难受。一台铁芯子是一个戏剧故事的经典部分,通过道具和人物的艺术结合,以高、悬、巧、妙的艺术手法,独特的造型,使观众看了回味无穷。建国前的铁芯子一般是由大商号或富人团队承办的,雇 16 个壮汉分两班轮流抬着平台;建国后由各行业系统承办,主体内容有了时代感,传统戏剧中穿插了赋予时代气息的 " 样板戏 "。目前," 铁芯子 " 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文艺活动,更重要是的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合在一起,使表演风格独具一格,它的艺术创造和发展,包含了古老的民俗文化审美观念,喜闻乐观。

今年 38 岁的豆文学在 " 铁芯子 " 断档那一年,也就是 1990 年,以 " 封神榜 " 黑虎爷的身份上了 " 铁芯子 ",那一年,他刚 6 岁,虽然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什么概念,但每天被绑在高高的铁芯子上时,可以吃到好吃的,这是当年 " 铁芯子 " 留给豆文学最深刻的烙印。" 说实话,自那时起,每到过年就盼望着过年,能上铁芯子,能看到铁芯子。遗憾的是,30 年了,再也没有看到过。内心深处我与铁芯子已经有了无法割舍的情缘。" 豆文学告诉记者,从去年担任城关村村委会主任开始,他心里一直就开始盘算如何把铁芯子拾起、传承好,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 非遗 ",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是历史的珍贵记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保护和传承 " 非遗 " 文化资源,就是在提升美丽乡村的品质,延续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城关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全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振全村农民的精气神,促成全村农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今天,走进城关村,村中道路村道沥青化、房屋美颜化、沿途景观化,村民茶余饭后读书看报、打篮球、看戏、广场舞都有了好去处,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贵智 通讯员 孙玉秀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标签

张伟 建文 乡村振兴 明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