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成都商报》报道,有市民发现:城市街头出现了不少 " 蹭古人热度 " 的店铺招牌。" 薛涛茶楼 "" 李白滇臊子米线 "…… 历史名人成了街头商标,不少人认为 " 太过随意 "。令人震惊的是,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历史名人都被注册进了商标里,仅与 " 李白 " 相关的商标申请,诸如 " 李白洗鞋 "" 李白爱肥肠 " 等,就能检索到 1258 件。
着实离谱。为了搞噱头,一味强蹭历史名人,李白很忙、很累你知道吗?
按照我国《商标法》规定,在不能作为商标使用的八种情形中,不包括将历史人物或经典人物的姓名注册为商标。所以用古代名人的名字做商标,并不违法,比如张仲景、李时珍、李白、杜康、曹操等,都已被企业抢注成为商标,有些使用多年,成为著名商标。由此可见,抢注 " 李白 " 商标的行为并不违法,企业可以根据经营需求,合法注册相关领域的商标,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需慎重,不能无底线地蹭名人。
生活中有关历史名人的广告、商铺也比比皆是。尤其是名人故里,更是借着名人强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大搞经济开发。只不过,凡事都得有个度,不管干的是什么产业,与名人是否有关,只管想尽办法往名人身上贴,毫无顾忌地 " 戏用 "" 歪用 " 历史名人,甚至将一些不协调的元素放在一起,这种行为不仅丧失了对名人起码的尊重,也违背了传承历史文化所必须坚守的底线。
历史文化名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祖先留给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像李白这样的大家,深受大众的喜爱和敬仰,如果一味 " 戏说 "" 歪用 " 势必会引起大众情感上的不适。商家的初衷是借名人出名,打开商品销路,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商标是商家的脸面。商家要明白,只靠名人噱头出不了名,像 " 李白米线 "" 李白洗鞋 " 之类的名字,必然会受到市场严苛的审视。一个守住底线的商家,不该对名人无下限的利用,而是理性、慎重地对待商标问题,端正 " 三观 ",不盲目跟风蹭热点,把历史情怀放在心里、在品质上多下功夫。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不妨多留心一些,细化商标申请规范,在申请阶段就驳回问题严重的商标申请,不给专打擦边球、剑走偏锋的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现代快报 + 评论员 槿色凉秋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