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工作,积极探索孤弃儿童养护、康复、特殊教育等新路径,全面提高孤弃儿童保障水平,儿童福利事业实现了优化提质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
加快完善福利院建设
以前,市儿童福利院在七里河区八里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院区建筑陈旧,设施落后,场地狭小,缺少足够的室外活动空间。同时,八里窑地处山区,较易发生地质灾害,受周边环境限制,儿童福利院已无原地扩建的可能。
2011 年 6 月,儿童福利院整体搬迁至新院区,为孤弃儿童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打下了基础。2012 年 7 月,将现有内设机构 " 三部一室 " 增设调整为 " 七部一室 ";2012 年 10 月,被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确定为甘肃省首批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站,截至目前共完成了全省近 400 名孤残儿童护理员的鉴定工作;2019 年 5 月,成立了兰州市慈爱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为该院乃至全市孤弃儿童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专业便捷的平台和条件。
服务更加体现专业性
近年来,市儿童福利院构建起了社会工作 + 养育、康复、医疗、特殊教育服务新格局,服务流程整体性重塑,形成资源合力,实现了精准服务。
在婴幼儿童养育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总结积累,形成了一整套婴幼儿科学规范的护理流程和养育模式,促进了婴幼儿的生理和智力发育,保障了残疾幼儿的有效康复和精心护理。
在康复医疗方面,形成了成熟的康复诊疗标准和管理制度,建立了康复医疗的各类指南、诊断标准、诊疗规范和疗效等级标准,实行专业化和制度化的评估和康复疗效标准,工作人员的康复诊疗向规范化、专业化健康发展。
在特殊教育方面,以 " 全人发展 " 和 " 生活即是教育 " 的教育理念,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三个方面出发,将教育和生活有机结合,科学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岗位,重新塑造特殊教育模式的组织结构,初步形成了覆盖孤弃儿童整个身心发展阶段的 " 全人教育 " 的特殊教育工作框架与模式。
在社会工作方面,充分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儿童需求评估、心理辅导、人际调试、社会融入等工作,为儿童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每位儿童建立 " 成长档案 "
这些年,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以养育弃婴为主的救济型阶段向孤儿收养拓展的补缺型阶段。如今,孤弃儿童生活费标准已由 2012 年的 940 元 / 人 / 月提高到 2022 年的 1642 元 / 人 / 月,为孤弃儿童生活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市儿童福利院引入精细化管理及服务,对孤弃儿童进行了分类,分阶段精细化养育,切实保障了不同类型的儿童对养护、康复、特殊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针对不同儿童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做涵盖膳食、医疗、康复、心理、教育等环节的 " 程序化个案服务 " 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求适时调整。每位儿童在入院时建立 " 成长档案 ",工作人员根据 " 成长档案 " 随时跟踪掌握儿童成长情况。市儿童福利院先后荣获 " 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 "" 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 "、共青团中央 " 青少年维权岗 " 等 30 多项集体荣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